天津:四方面协同发力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人民网天津5月8日电 (记者张静淇)今天,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介绍了生态环保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情况。
“2023年,天津完善协同机制,深化协同治理,拓展协同领域,推进京津冀生态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张弢表示,三地立足大环保理念,成立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协同部门扩展到水务、园林,建立“1+8工作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全领域贯通、京津冀市县区全地域衔接。组织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党校、社科院所、高校“三地四方”联合举办研讨会,共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新路径、新举措。组织召开协调小组会议,发布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行动宣言,制定实施2批44条协同措施。建立环评机构、辐射安全跨区域协同管理,信访举报、露天焚烧火情协同处置,空气质量、危险废物管理数据三地共享,执法互认、源头追溯等8项协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协作合作。
同时,突出重点攻坚,深化协同治理。坚持京津冀一体化治理,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市环保绩效A级、B级及引领性企业达到290家,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同比改善14.5%。签订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三期协议,黎河桥和沙河桥两个入津断面水质达到Ⅱ类;设立“跨界河湖长”,合作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工作;深入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子牙河(红桥区段)、中新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启动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5个月定向利用废酸1484吨,经济效益273万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封山育林7.14万亩,发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联合保护野生动物,实现过境候鸟非正常零死亡目标。
此外,着力突破创新,拓展协同领域。共同编制低碳出行减排核算技术规范,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全市145家企业完成碳配额清缴,绿电碳排放核减为企业带来碳减排收益700余万元。成立“京津冀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国家生态综合观测站(天津环渤海滨海站),七里海野生鸟类增至近260种,我国境内疑似灭绝的彩鹳现身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国家超算中心联合开发全国首个“AI智能环保管家”大模型,实现多形式、多场景下对环保政策、企业运行中环保问题的精准应答。签订京津冀雄生态环境监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雄安新区工作站,服务雄安新区加快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今年,我们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争取更多生态环境协同成果,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示范区。”张弢说,首先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深化协同。积极推动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协同推进石化、装备、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京津冀零排放货运通道规划建设。持续深化地方碳市场建设,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
同时在环境污染治理上深化协同。对标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制定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河流向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强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管控,持续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快建设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一地建设、三地共享。
另外在生态保护修复上深化协同。统筹推进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升蓝绿空间占比。健全公平合理、激发动力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立体化、智慧化监测,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此外在科技产业创新上深化协同。发挥京津冀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作用,促进绿色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应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谋划推动EOD项目落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