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将高原鲜食玉米端上津城餐桌
“从蔚蓝河畔到金色谷地,能全身心投入‘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火热实践中,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跟随天津援青干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杨青松的讲述,记者日前走进天津对口援建的重要产业项目。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初到黄南的天津援青干部们用脚板补短板,充分了解州情、掌握农情,按照天津所能、黄南所需,打造对口援青工作升级版。
“乡村振兴要想搞好,首要的是农民的钱包要鼓起来,所以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杨青松说。然而,黄南长期种植的黑青稞经济价值不高。如果能寻求到一种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就能既增加村民收入,也能打破黄南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杨青松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打造高原鲜食玉米产业示范基地、联系天津农产品销售企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调整种植产业结构等,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走进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隆务镇加毛村的高原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只见玉米植株长势喜人,静待秋季的丰收。这个占地面积500亩的基地集糯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今年4月投用。
“玉米秆现在已长至1.6米高,再过两个月左右,玉米将完全成熟上市。青藏高原种植出来的鲜食玉米,微量元素含量和平原的相比要高出几倍,营养价值非常高。”黄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任海萍说,鲜食玉米口感好、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保守估计一亩地能结3300根玉米棒,除去成本,收入在4000元左右,大约为种植黑青稞收入的5倍。
援青干部们充分挖掘同仁市气候地域优势、特色作物资源优势,并深入同仁市各个村,了解产业结构及农牧民的种植意愿。他们于2022年在同仁市顺鑫蔬菜种销专业合作社朝阳基地引进秦粮糯902试验种植,当年秦粮糯902糯玉米就喜获丰收。2023年,他们又在加毛村等地选取三四个品种的糯玉米进行种植,总结糯玉米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就这样,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有了良方,村民们也很支持。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把鲜食玉米的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糯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为黄南州农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
不止高原鲜食玉米即将走下高原,端上津城市民的餐桌,同仁市还在打造牦牛种质基地。“酥油是牧区的重要食品,牦牛奶是制作酥油的原料,但当地牦牛产奶量低,无法满足牧民的生活需求。于是我们联系天津专家,建立高效繁育体系,推进牦牛杂交改良进程,破解当地奶业难题。”正如杨青松所说,天津与黄南达成协议,帮助黄南建立农牧区产权交易市场,全面盘活黄南农村资源资产,开辟黄南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做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不断增加农牧区人民的可支配收入,筑牢共同富裕根基。(记者岳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