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激活文化基因 赋能乡村“蝶变”

 津南区深挖文化禀赋创新体验场景推动农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15日09:22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激活文化基因 赋能乡村“蝶变”

  一弯老海河,见证漕运繁华;二道贝壳堤,诉说沧桑变迁;三座旧盐场,承载富民希冀;四处古军寨,记录戍边烽火……

  风起南岸,揄扬一方文脉;潮涌津沽,奋楫又启新程。今年以来,津南区生动践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重要要求,做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用好用活现有文旅资源、创新打造文化旅游消费场景“三篇文章”,让优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以“红”带“绿”擦亮旅游名片

  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碰撞,可以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八里台镇西小站村给出的答案是:“红绿双擎,以文化乡”。

  眼下正是小站稻收获时节,走进村庄,500亩稻田遍野金黄,阵阵微风卷起金色波浪。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幸福大街边,西小站美术馆斜对面,西光剧社作为西小站村的文化地标,静静诉说着西小站村的红色历史与文化传承。

  它不仅承载着全村人的红色记忆,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提醒着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们西小站村有着传承数十年的红色基因。抗战时期,日军严管稻谷运输,西小站村一带的青壮年农民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成立了一支‘铁驴’运输队。他们深更半夜下地抢割稻穗,装进麻包后,就绑在独轮车两边的竹排子上,到附近的万家码头集合,然后一路往南,把粮食运到解放区。”每逢有人到西小站村游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路鑫都会为大家讲述曾经发生在村里的抗日故事。

  2020年,西小站村规划整修了“军粮路”,并把它打造成面向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基地,让孩子们推着独轮车,重走“军粮路”,亲身感受革命战争的艰辛,重温军民鱼水情。2021年4月,红色教育研学基地面向全市游客开放,最高日接待游客量达到800人次。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军粮路全长1.3公里,共有‘火线集结’‘蓄势待发’‘车轮滚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五个节点。这两年,随着村中的状元湖、西光剧社、军粮路、村史风物馆等成了热门打卡地,红色旅游成了西小站村的金字招牌。”李路鑫自豪地说。

  “禾苗壮呀嘿呀哇嘿呀哇,父老那个乡亲呀,嘿呀哇嘿呀哇,拧成了一股绳,嘿呀哇嘿呀哇,全国人民齐努力,实现了中国梦哟嘿……”在西小站村的西光剧社中,传唱了数十年的《挠秧号子》注入了时代元素,唱出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西光剧社曾于20世纪50年代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翻天覆地的人》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西光剧社重新排练传统红色戏剧《翻天覆地的人》《挠秧号子》等剧目及《绣红旗》《东方红》等红色戏剧,吸引不少游客观赏,成为西小站村的文化地标。

  借助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之势,西小站村建成了全市首家天博数字移动博物馆分馆,让游客能够亲身领略科技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村里全力做大做强80座设施农业大棚、500亩“小站稻田”以及“智慧生态农庄”等生态旅游项目。组织学生和家长深入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小站稻的生长过程,体验津南传承已久的稻耕文化,这一系列举措为小站稻品牌的提升展开了有力探索。

  游客身处西小站村,既能沉浸于红色文化的体验,又能参与农业科普,还能感受生态采摘的乐趣。这里有自产的鸡蛋、自种的蔬菜,可用来烹制美味可口的农家饭。特色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还能让游客亲自下厨做饭、享受自助烧烤,趣味十足。

  文旅融合发展,让“红色”愈发耀眼;生态产业建设,使“绿色”筑梦前行。“我们依靠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打造红色与绿色相结合的产业链,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李路鑫说,今年以来,村内共接待游客逾万人,实现收入55万元。

  融、创、传实现“非遗”又“新”又“火”

  近期,2024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及文化中心广场举行。作为天津市级非遗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单位,观照轩携带最新出品的《绿水同源》茶漏杯参展,以“瓷”寄情,描绘三地生态共治的生动图景,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观照轩位于八里台镇工业园区一处安静角落,低调内敛但创意十足,引领文创时尚。

  秋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观照轩二楼的创作室。多位画家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眼前的瓷瓶,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之中。在这里,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灵动、篆刻的精巧,犹如十八般武艺,赋予了瓷器鲜活的生命,使其熠熠生辉,那独特的文化韵味如同淡雅的花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瓷瓶体态优雅,瓶身细腻似玉,釉色柔和。瓷碗精巧圆润,碗壁轻薄,上面花鸟似有生机。“尽管陈家历经风雨,但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百年传承从未中断。”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观照轩总经理赵彦菊告诉记者。

  传统、传承,创意、创新,是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传人100多年来恪守的信条。对赵彦菊来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传承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责无旁贷,但她更有责任推陈出新,将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融入非遗传承。于是,一批批主题文创作品经匠人之手问世,一件件富有民俗特色的瓷器来到百姓身边。

  蕴传统之美,传时代精神。传统瓷器在这里插上文创的翅膀,一条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的路子渐渐明晰。为推动技艺传承和发展,观照轩紧跟时代,向“新”生长,围绕“茗香—茶器”“治学—文房”等六大系列推出文创产品上万件,并将古法瓷器与津南“三张好牌”、葛沽宝辇会、天津之眼等本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此外,观照轩出品的多款产品先后入围了“津南礼物”“天津礼物”,并入列天津博物馆,成为天津文化代言人。一批“熊猫”“生肖”等主题的文创作品还借助各类展会、外事活动等,走向了世界舞台,观照轩的“足迹”遍布了二十余个国家。

  走进观照轩,一层右手第一间展厅摆放着中小学生的手绘瓷器作品。赵彦菊介绍,非遗传承的未来在孩子和年轻人身上,作为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观照轩的工作人员节假日和周末格外忙碌。“很多人都愿意来这里体验陶瓷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更是满怀新奇和热情在这里探索‘瓷’世界,潜移默化中,在心中埋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了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观照轩还与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密切合作,通过打造教室中的“博物馆”、开设妙趣横生的制瓷课程等方式,送文化进校园。

  “观照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丰富非遗文化内涵,以瓷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精神的文化作品,多方面展现津派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努力成为天津乃至全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赵彦菊说。

  像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一样又“新”又“火”的非遗项目在津南大地发光聚热,他们承载着文化底蕴,让城市发展更有灵魂,百姓生活更有韵味。截至目前,津南区共有9大类7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国家和市、区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其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葛沽宝辇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尽管岁至初冬,但坐落于津南区海棠街的绿动BOX活力街区依然人流如织,其中,营业不久的绿动星链·营地民宿颇受大家青睐。

  常青草坪、溪流沙滩、徒步栈道、热气球、水泥管道餐厅、休闲秋千、天幕电影……在这里,一场以时尚休闲为主题的相聚,为年轻一代和家庭群体打造了新型户外生活模式。太空舱、木屋、八角亭、集装箱等多种特色住宿场景,以及湖畔溪流、水泥管道、天幕舞台等多处场景,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度假旅游消费需求。

  “叫上三五好友,在这里围炉夜话,慢品香茶,太有文艺范儿了。”游客于晓光说。

  绿动BOX活力街区是天津首家集生态、科技、活力于一体的集装箱特色街区,总占地5.2万平方米,以生态、科技、活力为规划理念,利用绿色装配式建筑形式建造,业态涵盖活力街区、营地民宿、亲子娱乐、悦动游乐、休闲运动、常态化音乐节等。自2023年8月26日开街以来,街区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开创了多元化、强IP、精场景、大规模的天津市户外多元商业新物种。

  日前,在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委组织开展的消费新场景征集评选中,绿动BOX活力街区经过层层选拔,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入选天津市2024年度“十佳消费新场景”。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打造休闲文化新地标,是津南区深耕休闲文化土壤的重要手段。今年,津南区利用闲置资源,打造了集休闲、娱乐、研学、运动于一体的“一方水土”游乐场。

  “一方水土”游乐场是北闸口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盘活280亩低效林地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近千万元打造的田园休闲特色农文旅项目。项目秉承“一地多用,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林地资源并挖掘特色乡土文化,精心打造了儿童乐园、马术俱乐部、萌宠互动、露营帐篷、森林迷宫、真人CS等十余种娱乐项目,集休闲、娱乐、研学、运动于一体,可以满足广大游客的不同需求。

  北闸口镇党委书记郑建立说:“我镇围绕‘三新’‘三量’工作要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全方位盘活林地、厂房、传统村落等资源,竭尽全力打通资源禀赋与经济效益间的转化通道,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促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外,“文旅+乡村+轻体育”创新融合的津津乐“稻”潮玩运动基地,以及兼具现代感与活力值、彰显区域特色的商旅、文体融合项目“一八九五·文化潮动公园”……一系列小而美的文化空间一经推出,便迅速“出圈”。市民置身其中,能充分感受到每一处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些不断迭代更新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路径,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记者 杜洋洋 通讯员 陈涛)

(责编:韩昱君、张静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