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1至2月我市海洋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9.2%

“深海利器”乘风破浪

2025年04月05日08:02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深海利器”乘风破浪(图)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结构制管作业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海油工程供图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结构制管作业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海油工程供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近年来,天津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持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力度,高端装备及远洋船舶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今年1至2月,天津海洋装备产业完成产值超35亿元,同比增长89.2%。

数据背后,是众多海洋装备企业从“手敲肩扛”到“一键操作”的产线更新 、从“ 要素依赖 ”到“ 创新驱动 ”的技术 出新 、从“向兴起步 ”到“逐绿而行”的产业 焕新。近日,记者走进企业生产一线,探寻“蓝色引擎”的澎湃动力。

向智 提升产业底座“软实力”

从“一张图纸”到“海上巨无霸”,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工艺流程的“严丝合缝”使一台台“大国重器”挺进深海。

近期,海油发展天津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即将投入试生产。这里有5个数字化工厂,油套管智能工厂是其中之一。穿梭运行的桁架、有序舞动的机械手……眼前这个智能工厂涌现着源源不断的生产力。

油套管是海洋石油开采作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油套管两端的螺纹加工工序是保证其质量稳定性的关键。走进油套管智能工厂,桁架机械手将一根根约12米长的预加工钢管自动吊放至车床“手中”,一夹一放,车床便开始进行螺纹自主加工作业。

“油套管智能工厂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60多套智能化设备协同作业。正式投产后,这里一天能加工数百根油套管,年产能约6万吨,比以前提高一倍多。”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加工制造中心油套管产品加工作业部业务负责人李晓林指着一旁的智能立体库说,“这个立体库可存储近2000根原料钢管,能满足整条生产线4至5天的物料供给。”

在这个智能工厂里,“数智化”元素无处不在。以仓储环节为例,每根钢管都有自己的“身份”标签,工作人员用手持设备一扫,就能知道它处于哪个工序环节,即使交付使用后,也能实现全程追溯。此外,依靠拧接机器人,可实现螺纹保护器的快速连接,时长比常规作业方式缩短约20%。

凭借自主研发的螺纹加工工艺,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多款响当当的产品。“我们的CLS(高抗扭螺纹)套管在恩平油田超深大位移井作业中,钻下了3000多米,达到了此次施工过程中对套管螺纹抗扭性能与质量的极高要求。”李晓林表示,截至目前,该公司油套管产品已在各海域累计应用950余井次、近11万吨。

眼下,积极迈向“数智化”发展新路的海洋装备企业还有很多。

去年10月,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正式投产。该基地拥有600余套智能化生产设备,设计年产能达8.8万吨。在这里,一块近10吨重的钢板,只需20分钟,就能被加工成若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台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经过智能化生产线的160多项关键工序,被组装到“大块头”海洋装备平台上。

“目前车间同步进行着10多个项目的生产。其中,3月初接到的壳牌公司1000多吨导管架项目要在今年年底前交付。同类产品的正常工期在1年半左右,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总工程师刘玉玺说。

钢管是导管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智能制造基地结构制管作业车间,20多台焊接机器人正加紧“赶工期”。“我们自主研制的焊接机器人可实现两边同时焊接,尺寸误差在2毫米以内。叠加使用其他智能设备,整个车间的作业效率提高了20%以上。”该车间负责人王超说。

拥抱“智”造化是众多海洋装备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秘诀。天津现集聚了海油发展、太重等数百家海洋装备企业。这些企业在更新自动化设备、扩建智能化车间的同时,也完善了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

向新 厚积科技创新“硬家底”

海洋装备企业实验室里的核心技术攻关、生产线上的科技创新积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一项项炫酷的技术正在诞生。

“再过2个多月,我们就要带着这台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去北极测量冰层厚度。”走进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海蓝帆),AUV(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部部长王东正在对着一台长4米、直径约324毫米的水下机器人记录作业参数。据他介绍,机器人潜入北极冰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冰层边缘的薄冰处入水,另一种是工作人员先在冰层打洞,再将机器人通过洞口放进水中。机器人入水后,可在距离冰层约10米的位置进行最长8小时的测量作业。

王东指着眼前这台水下机器人向记者问道:“设备在北极冰下作业,最重要的是什么?”见记者一头雾水,他笑着回答:“要能从哪进、从哪出。北极水面被数米厚的冰层覆盖,除了入水口,从其他地方很难出来。”

为此,王东及其团队完善了机器人的软件系统并不断进行试验。“上个月,我们在吉林松花湖做了设备测试。那边的冰层厚度约50厘米,机器人在冰下跑了3公里,用时1小时。”他告诉记者,这台设备有个“小巧思”,它加载了转换结构,对上可以测量冰层,旋转后,可以进行海底资源探测。

现在,瀚海蓝帆生产的水下机器人已应用到水下探测、辅助救援、地形测绘、航道检查、资源开发等场景。去年,该公司销售了20多台水下机器人和数百套零部件,营业收入达7000多万元。

瀚海蓝帆只是天津海洋装备企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津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多元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一大批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在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抓紧生产公司的拳头产品——水下助推器和水下机器人。“国内市场上用到的缆控水下机器人,约一半来自我们公司。”该公司品牌与设计部总监田春江指着一台水下机器人搭载的机械手告诉记者,这个机械手有5个关节,可以模拟人手的动作在水下进行抓取、拧接等作业,“之前这个部件一直依靠海外进口,前年,国外进口受限,我们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从0到1’的研发生产。”

创新研发的热潮涌动在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和生产线。目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缆控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滑翔机、水下助推器等产品已走向美国、德国、西班牙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创新是培育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根基。眼下,天津海洋装备企业着力强化海洋技术原始创新,一些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了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该联盟集结了170余家海洋装备产业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不仅形成了以成套海洋装备为核心、以关键配套为支撑、以链条式服务为特色的完备产业链条,还构建了“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模式,提升海洋未来产业科技供给能力。

向绿 答好蓝色经济“发展题”

“双碳”目标背景之下,绿色低碳成为海洋装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鉴于此,一大批企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

日前,记者来到中船集团旗下大连造船所属的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安戈翻开项目进度表,给记者展示今年的交付计划:公司现手持32艘船的订单,其中双燃料绿色船舶17艘,预计2028年完成全部交付,目前在建船舶11艘,计划4月、5月和6月向地中海航运公司交付4艘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10月向法国达飞海运公司交付1艘甲醇双燃料船……这些绿色船舶订单中,海外客户占比超90%。

建造一艘绿色船舶需要数百道甚至上千道工序,历时14至16个月,相比于传统船舶,建造工艺更为复杂。以LNG双燃料船为例,其燃料舱内需要保持在零下162摄氏度,这不仅对建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焊接工艺出了道难题——其误差要控制在1毫米之内。

“4月交付的是1.6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LNG加载量达600吨,目前已完成建造,过两天将前往大连海域进行100海里的试航,4月21日交付至地中海航运公司位于宁波港的货运中心。”据李安戈观察,自2019年起,市场对绿色船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现在,他们所接的订单中,绿色船舶占比过半。

“今年,我们保底交付6艘船,目标是交付8艘船。去年,公司产值达51亿元,今年一季度,产值已经接近24亿元了,6月底之前还有多艘船交付,今年有望实现100亿元的产值目标。”李安戈表示,他们还有不少客户正在洽谈中,“我们目前主要建造10万吨以上的大型船,未来也会接一些特种船订单。”

在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海洋装备的绿色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越来越多的海洋装备企业按下了绿色升级的“快进键”。

在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车间外,几个集装箱模样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园区‘光—储—充智能微电网’项目,使用的是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效优化和能量管理调度控制系统,系统建设容量为430kWh(千瓦时),包括多品种微源及多种负荷,能够充分利用光资源条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储能设备削峰填谷,并结合分时电价,减少大电网电能消耗,降低购电费用,并保证孤网时重要负荷的不间断供电。”该公司储能业务工程设计部经理张晨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显著,比如,基于能源管理与优化调度,充分利用新能源电能,每年可节约7.5万度购电成本;基于微网系统的智能化应用,大幅提升了厂区的供电可靠性,提高了供电质量。

在节能减排方面下功夫的企业还有很多。海油发展天津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全面投产后,光伏发电系统覆盖率可达70%,年平均发电量约584万kWh(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45吨;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对现有的有机废气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沸石转轮+催化燃烧”处理工艺和节能降耗电磁加热专利技术,改善空气质量,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废气达标排放;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通过铺设光伏设备,每年节省了近百万元电费。

海洋装备产业是天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企业在向智、向新、向绿的产业升级中,生产要素和产业链协同进一步强化。在此背景下,天津基本形成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等细分领域为依托,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总装建造—配套服务”的产业集成体系,打造优势特色海洋产业集群。(记者 宁广靖)

(责编:郭维瑾、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