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代表之声

2025年04月24日09: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代表之声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如何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

  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量应用于诗歌、动画、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为行业带来创新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课题。

  高度重视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工智能不只是单纯的辅助工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模糊传统著作权法中“人类创作”的界限,相关的纠纷案件也迅速增加。法律应直面这一变革,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

  科学化解模型训练语料与在先权利保护的冲突。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依赖海量数据,其中不乏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这些内容未经授权使用可能构成侵权,过度限制又会阻碍技术发展。对此可以灵活适用合理使用规则,充分考虑人工智能训练过程中对于作品的非表达性使用特点,实现著作权人利益与使用者利益的平衡。

  合理界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与保护。人工智能的生成过程不同于传统人类创作活动,应对其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作出合理界定。建议充分考虑创作中人类参与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落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注机制,要求商业化作品标注人工智能的参与度,便于保护公众知情权与责任追溯。

  (本报记者金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启东市委书记杨中坚:

  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启东市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发明专利运营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加速。

  要提供专利培育链式服务。以专利技术项目转化为目标,有效统筹企业产业化闲置专利,让企业与企业之间精准对接需求,盘活闲置专利。摸排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帮助企业与银行对接,为企业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要促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定期盘点现有专利池,帮助企业做好市场研判,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有效利用和整合现有专利技术,降低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聚力为企业开展密集型专利产品备案提供数据支撑,引导企业加强专利产品的推广和展示,架起成果和市场的“桥梁”,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本报记者白光迪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劲松:

  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也是知识产权的“富矿”。针对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应当畅通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堵点卡点,其中制度赋能、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是关键。要建立产学研握手通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建设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研成果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制度体系和服务生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教育环节要面向社会需求。高校要将服务产业、服务社会融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推动服务产业的特色学科群发展,努力发挥好自身的“立交桥”作用。建议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课程到工程技术实现产学研结合,全面加速成果转化进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技创新的一项基础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科研动力,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从而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武少民、靳博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莉娜:

  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践中存在着“侵权易、维权难”“赔偿低、周期长”“跨域犯罪取证难”等难题。破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难题,要致力于推动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知识产权司法格局。

  首先,针对网络侵权、商业秘密窃取等新型犯罪,检察机关要强化刑事司法震慑力。如在建立侵权行为“黑名单”制度的同时,建立“刑事+民事+行政”多元追责机制,不仅追究直接侵权人刑事责任,还对帮助侵权的中介机构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倒逼产业链合规经营。

  其次,破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难题,需打破“单兵作战”局面,建立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建议推广“司法+行政+社会”协同模式,司法机关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发布典型案例指引类案裁判,行政机关建立侵权违法信息共享库、实现“行刑双向移送”闭环,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参与纠纷调解。

  再次,知识产权案件涉及技术、法律、经济多领域知识,要通过人才强基,锻造专业化保护铁军,解决“专业壁垒”问题。此外,针对权利人“赢了官司、丢了市场”的困境,还需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与快速救济机制,打通司法保护“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邵玉姿采访整理)

(责编:张静淇、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