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试验区10年来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
49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10周年建设成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10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占全国复制推广成果的14.2%。
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高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高效能深化管理创新,走过10年的天津自贸试验区再次踏上新征程。
打造开放新高地
作为全国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试点地区之一,天津自贸试验区率先构建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目前已完成全部试点任务,其中,“预裁定届满前从速对展期作出决定”等5项任务在全国率先落地,7项“天津经验”入选全国复制推广经验案例。
10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贸易更加便利,投资更加自由,资金流动更加顺畅,运输更加高效,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持续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布了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负面清单,为跨境服务贸易创造了良好生态。
利好消息再次传来。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赋予天津等省市新一轮试点任务。天津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剑楠表示,我市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自贸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联动发展,有效助推自贸试验区提升国际要素资源吸引力,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加力建设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平台。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形成的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中,金融创新是一大特色。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贾科介绍:“我们聚焦天津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落地实施了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离岸租赁对外债权登记等创新项目,累计业务量超过350亿美元。”
贾科还透露,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10余条政策措施,将从深化自由贸易账户应用、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等方面服务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
除此之外,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创新船舶登记、申报、监管模式,获批北方首个保税燃料油加注地方牌照、北方首个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试点资质,2024年完成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和分拨262.54万吨,航运服务业能级不断提升。设立离岸创新创业主题出入境事务服务中心,构建“离岸孵化”“跨境研发”创业生态链条,使要素流动更加便利。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经过10年的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优势产业领跑全国;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再制造、保税混矿等“保税+”业务先行先试;天津口岸平行进口汽车占全国总量的70%、二手车出口居全国前列;网络货运、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天津自贸试验区为临床进口药搭建起“绿色通道”,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用药成本。天津市药监局药品注册处处长闫冬介绍:“市药监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为试点打造了‘绿色通道’,专门用于临床急需药品的进口和使用。截至目前,近10个药品品种经国家批准进口,满足了近30名患者的用药需求。”
天津海关副关长王利兵表示,天津海关将聚焦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争取扩大保税维修范围,支持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高低硫燃料油混兑、跨境电商“组合出区”等业务发展。同时,丰富政策供给,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模式创新。
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赋予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加强与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的区域协同合作,为“一地创新、三地共享”贡献“天津经验”。
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表示,三地自贸试验区在政策机制、政务服务、贸易便利、产业发展等领域不断加强协同,先后发布46个协同创新案例,联动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与此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还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与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的自贸园区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汽车贸易、跨境电商、能源、生物医药、港口通关等领域合作。
“天津自贸试验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深化与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合力打造区域协同开放典范、全产业链创新高地;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自贸园区的战略合作,推动在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产业合作、人员交流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标准;持续深化与境外合作园区联动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海外加工制造基地、区域性营销中心,实现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单泽峰说。(记者 马晓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