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高铁带来的“产城人文景”

 ——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宝坻站辐射效应释放强劲发展动能

2025年05月07日08:53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高铁带来的“产城人文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是先行官,更是连接三地的关键纽带。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的开通,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宝坻发展的全新格局。宝坻站作为这两条城际铁路的重要枢纽,不仅使宝坻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旅游圈,更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释放出强劲的辐射效应。

借助这一交通重大利好,宝坻区积极抢抓“高铁时代”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京津冀三地的互联互通,全力打造京东地区南来北往、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着力推动“站产城”融合发展,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向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发展质效、迈向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大步前行。

高铁牵线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强磁聚能”

从京唐城际铁路宝坻站延伸出两个方向,一个是回家的路,一个是远方的目标。

站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招商中心的落地窗前,产业招商负责人管小伟凝视着银色轨道向远方延伸。他的办公桌上,京津冀高铁时刻表清晰标注着:京唐城际18分钟直达唐山,44分钟直达北京站。

这样的时空距离,在3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图景。那时的管小伟,往返于宝坻与唐山之间需要绕行津蓟高速,单程耗时近两小时。而北京的商务洽谈更像一场持久战——清晨出发,傍晚才能返回宝坻。

京唐城际的开通,让“1小时通勤圈”成为现实。如今他每周3次乘高铁进京,往返节省的时间足够完成两场招商对接。更让他欣喜的是,他终于可以每天下班乘高铁回家,结束了“周末爸爸”的生活。

这种改变同样惠及科技城的员工群体。据产业服务部总监张立健介绍,园区现有30%的员工居住在北京或河北,高铁通勤已成为常态,“我们统计过,京唐城际开通后,企业跨区域商务洽谈频次提升了40%。”

轨道上的变革,正在赋能科技城的发展。每天23趟列车穿城而过,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更是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与北京中关村共建共享,将200余项创新服务“移植”到宝坻,构建起涵盖金融、人才、孵化等领域的“十大服务平台”。

“北京研发+宝坻转化”的创新模式,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缩短至“轨道距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每周乘高铁来宝坻指导研发,北京青年工程师享受“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柔性流动政策。这种“双城记”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创新主体入驻。

据介绍,截至目前,科技城累计注册经营主体已达1861家,2024年税收同比增长13%,规上工业产值激增62%。

抢抓“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机遇,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着力打造“零距离”营商环境。

一片繁忙,在科技城建设现场,桩机轰鸣与高铁呼啸交织。总投资5.2亿元的中燃森创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210天,创造了“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纪录。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在北京保留研发团队,宝坻工厂又能辐射京津冀市场,高铁作为重要交通枢纽,极大便利了我们的人流、物流,这种双城布局正是我们需要的。”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卡酷思汽车配件项目。2024年5月25日签约当天即完成土地出让,31人服务专班72小时内解决所有审批,这个填补华北地区汽车绝缘材料空白的项目,创造了“宝坻速度”新标杆。

站在宝坻高铁站顶层观景台,科技城全貌尽收眼底:东侧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轰鸣,西侧的人才公寓拔地而起,南侧的运河文化公园已见雏形。这种“产城人文景”五位一体的规划,让高铁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

高铁驱动 宝坻乡村文旅蓬勃发展

每逢节假日,京唐城际铁路宝坻站内都是人来人往,客流如织。从北京赶来的游客张宇拖着行李箱,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以前来宝坻,路途折腾,现在高铁开通,40多分钟就到了,周末度假太方便!”像张宇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乘坐高铁,奔赴宝坻,开启一场场乡村休闲之旅。

近年来,宝坻区围绕高铁站点,精心规划出“宝坻老城文化游”“稻香宝地游”与“绿色生态休闲游”3条精品线路,一经推出便备受追捧。这些线路像纽带一样,把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渔生态小镇的小辛码头村、李宦庄村等特色旅游村,还有龙鑫园、潮丰家庭农场、潮阳采摘园等特色农品基地紧密串联起来。

景美风畅,小辛码头村,这个紧邻潮白河的村庄,迎来了大批游客。走进村内,只见古色古香的农家院错落有致,红灯笼高高挂起,洋溢着热情与活力。游客走进农家院,品尝着刚从潮白河打捞上来的鱼虾,搭配着金黄酥脆的贴饼子,赞不绝口。来自河北省的王芳女士开心地说:“这里的农家饭太地道了,食材新鲜,味道纯正,让人找回了小时候的味道。”

除了美食,小辛码头村的文化底蕴也深深吸引着游客。漫步在村庄,水稻文化园、漕运遗址公园等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游客穿梭其中,感受着悠久的乡风文化。

小辛码头村不远处便是李宦庄村,这里国家级钓鱼运动基地的名号吸引了众多垂钓爱好者。首届中国钓鱼黑坑黄金联赛、中华钓鲫精英赛等赛事的成功举办,让这里声名远扬。游客李明是个钓鱼迷,他说:“这里的比赛很专业,能和各地高手切磋,还能欣赏乡村美景,太值了!”

2024年以来,宝坻区加快推进“潮白河·渔生态小镇”天津市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小辛码头村作为核心服务区举办潮白渔韵·百渔宴、全国评剧青年演员电视展演等20余场特色文旅活动,李宦庄村先后举办30余场国家级专业垂钓赛事,参赛人数6000余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直接拉动经济消费2000万元以上。

宝坻区还坚持“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打造“遇见宝坻 印象潮白”特色名片。从新春市集,到国潮文化嘉年华、八台港桃花节,再到津宝音乐嘉年华、潮白河龙舟赛等,一系列文旅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极大提升了宝坻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455.8万人次,同比增长16.8%;旅游收入实现5.87亿元,同比增长22.3%。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游客,更是发展的希望与活力。”宝坻区文旅局局长巩慧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正努力将宝坻打造成京津冀短途游、休闲游的首选目的地,让乡村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向振兴。”

多维交通重塑 宝坻崛起区域枢纽新坐标

晨曦微露,宝坻站已热闹起来。旅客拖着行李箱,脚步匆匆,工作人员有序引导,广播声、交谈声交织,奏响活力晨曲。

“以前去北京,开车堵,坐大巴慢,现在高铁开通,只要40多分钟,太方便了!”宝坻区居民刘大爷笑着感慨。以往他去北京看望儿女,路途折腾,如今高铁让他能更频繁地与家人团聚。宝坻站的开通,让宝坻融入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拉近时空距离,便利居民工作生活。

为让高铁与周边区域连通更顺畅,宝坻区全力推进通宁公路项目。这条全长6.8公里的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建成后,将使高铁宝坻站与两条省级干线公路直接相连,进一步提升高铁站的交通辐射能力和出行便利度。通宁公路一旦建成,宝坻站周边的交通将更加畅达,不仅方便百姓出行,还能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宝坻区在完善对外交通的同时,也在不断细化区内交通网。城区内,南环东路正在进行路面拓宽改造工程,规划从东城路到地质路共1211米,路面宽度将从9米拓宽到18米的双向四车道。通车后,周边小区居民出行将更加便捷。目前,宝坻区各项重点市政道路工程已全面启动,区住建委与多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打通建设堵点,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串联起路与路之间的“断点”,疏通村与村之间的“堵点”。公交车每天准时开到家门口,孩子上学、大人赶集出行不再发愁。近年来,宝坻区维修改造乡村公路60公里、桥梁3座,深入推进示范镇、示范路创建工作,建设了一批特色旅游路、红色教育路、生态产业路,带动乡村特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增加百姓收入。

“现如今,宝坻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63.8公里,建制村通公路率和硬化率均达到了100%,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路域环境明显改善,为推动宝坻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农村路网基础。”区交通局局长刘东晓介绍。

在公共交通方面,宝坻区围绕高铁站开通和调整多条公交线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京津冀地区首条智能网联公交线路的开通,更是一举拿下车路云协同、开放道路自动驾驶以及网联云控式智能驾驶三项“全国第一”。“坐在自动驾驶的公交车上,感觉特别新奇,而且还很平稳,为宝坻的科技创新点赞!”体验过智能公交的张悦兴奋地说。

宝坻区还积极与香河、三河交通局对接,开通多条跨区域公交线路,为群众通勤往返、加强三地文化和经贸往来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去香河上班,坐公交就能直达,成本低还环保。”在香河工作的赵刚对跨区域公交赞不绝口。

发挥“站”的优势,明晰“产”的定位,提升“城”的品质,宝坻区正以高铁站为核心,构建起多维交通网络,实现从交通节点到区域枢纽的华丽转身。在高铁的强劲牵引下,宝坻区的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记者 杜洋洋)

(责编:崔新耀、张桂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