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夯实算力底座 撑起智慧产业

人民网天津5月9日电 (记者孙翼飞)天津市数据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智能算力(下简称“智算”)和超级算力(下简称“超算”)已占据总算力的80%,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核心动力。其中,天津智算资源表现尤为亮眼,规模达10000P(1P表示计算机每秒1000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今年,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等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天津智算利用率提升至90%。在超算资源方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不断拓展科学计算领域应用,“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夺得世界大数据图计算领域桂冠。
“算力通常包括通算(通用算力的简称)、智算和超算,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模式,主要区别在于计算目标、硬件架构和应用场景。通算是最基础的计算能力,用于执行日常办公、网页浏览、文件处理等常见的计算任务;智算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计算的能力,用于大模型训练与推理;超算是由超级计算机等高性能计算集群所提供的算力,服务于重大项目和科学研究。”天津市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处负责人介绍。
日前,《天津市算力券实施方案(试行)》正式发布,旨在通过政策引导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加速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算力券是用于支持购买智算或超算服务的政策工具和数字化凭证。“我市推出算力券政策,明确以合同金额10%的比例提供补贴,单个企业年度补贴上限200万元。申请企业需满足依法注册、无失信记录、未获其他市级算力补贴等条件,并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天津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算力券政策是落实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系统性推进算力设施建设和应用,鼓励面向中小企业发放算力券,补贴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2024年以来,天津市数据局会同市财政局,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北京、上海、贵州等省市经验,研究制定了天津市算力券政策措施。
天津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降低企业算力门槛,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程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政策有效期两年,未来将根据实施效果动态调整。
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CEO(首席执行官)孔祥朋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驾马车”(算法、算力、数据)中,算力作为基础支撑尤为重要。天津市此次推出算力券政策,正是针对当前算力资源使用调度不足、中小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偏高等痛点问题精准施策。
据介绍,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已累计服务企业、科研机构等客户超260家,覆盖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中的10条重点领域。目前,该中心正通过“算力+算法+生态”的协同发展模式,加速推动天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