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钟研学圈”:以“小半径”撬动“大教育”

近日,河西区景海道中学师生走进位于人民公园的河西区城市记忆展览馆,研学城市历史,感悟时代变迁。记者 刘欣 摄
5月12日,天津市景海道中学师生走进河西区城市记忆展馆,通过实地参观、场景体验与互动探究,触摸城市历史脉络,感悟家国情怀。这个学期,景海道中学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堂——十五分钟研学圈活动”,以校门为圆心、15分钟路程为半径,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研学圈”,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为新时代育人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景海道中学地处河西区陈塘科技商务区,周边集聚高校、科技企业、红色教育基地及非遗文化场馆等丰富资源。学校精准把握区位优势,构建“十五分钟研学圈”,形成“红色寻根”“科技探秘”“非遗传承”“农耕体验”等多条主题研学路线。学生无需长途跋涉,即可在短时高频的实践中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
在河西区城市记忆展馆,学生们驻足于复原的老街景前,斑驳的石板路、古旧的店铺招牌、泛黄的老照片,将天津近代商贸繁荣与市井文化生动再现。在这里,大家仿佛听到了百年前海河码头的号子声、上世纪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也更体会到如今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沉浸式的体验,带来的是直抵心灵的教育。
为提升研学实效,学校创新“研学前导学—研学中实践—研学后拓展”三阶课程模式。活动前,教师通过纪录片、前置任务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实践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动手操作、团队协作深化认知;结束后,以报告、手抄报等形式分享成果。在非遗基地制作麻花、在生态农场参与农耕等特色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更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学校还建立起三方协同管理机制,教师负责课程设计,家长志愿者协助安全管理,社区辅导员整合社区资源,三方合力为研学护航。同时,将研学纳入课程体系,与历史、美术等学科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育人的有机统一。
15分钟,是地理半径的尺度,也是教育维度的突破。“十五分钟研学圈”打破了课堂边界,让思政教育可触可感,也让知识学习有温度、有深度。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更以“小半径”撬动“大教育”,为培养时代新人写下生动注脚。(记者 张雯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