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津门救助步履坚实 民生保障温暖有力

2025年06月26日08:40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津门救助步履坚实 民生保障温暖有力

  2025年,天津市社会救助工作聚焦困难群体,成果丰硕。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动态监测与主动发现机制,运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同时,大力优化服务流程,推进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一城通办”,实现“指尖办”,高效解决群众急难问题,彰显社会救助温度。

  河东区

  “三心服务”为困难群众保驾护航

  暖心服务,筑牢民生底线。自2020年开始,区民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入户评估工作,针对分散供养人员加强走访探视,在街道每月1次探访的基础上,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排查工作,及时掌握其生活现状和基本生活需求。区民政局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2024年与区法院建立了《关于精准开展社会救助 合力推动执源治理工作机制》,成立首个“河东区民政局驻法院社会救助工作站”,切实将社会救助窗口前移,此项工作被《中国社会报》刊登报道。

  舒心服务,强化兜底功能。自2020年10月起,区民政局不断拓宽渠道,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建就医平台,先后与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共同建立了困难群众就医“绿色通道”,实现了“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自2022年,区民政局加大对社会救助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连续3年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构建了“政府救助+商业保险救助”的新格局。

  贴心服务,实施精准帮扶。自2023年以来,区民政局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针对社区担任委托照料人的分散供养人员提供免费陪诊服务,在此基础上,今年启动了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针对困难家庭中的独居、高龄、重残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服务类、照护服务类和关爱服务类服务,切实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满足困难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滨海新区

  智慧赋能+党建引领

  打造社会救助“滨城模式”

  党建引领,筑牢救助“压舱石”。构建“区-街镇-村居-网格”四级协同机制,联动21个街镇党(工)委、498个村居党组织,组建专业化协理员队伍,推行“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通过常态化走访建立动态管理台账,近两年排查6600余户困难家庭,对148户重点对象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巡访。创新“四诊工作法”,推动救助服务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变,确保困难群体早发现、早帮扶。

  智慧赋能,织密数据“保障网”。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将申请服务延伸至移动端,实现困难群众救助“指尖办”。为114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安装600余台智能终端设备,构建“智能感知+实时响应”监护体系,通过实时监测生活健康数据,对异常情况迅速响应,大幅提升救助及时性与精准度。

  政策集成,打造救助“综合体”。整合14个部门130项救助政策,形成“基本保障+专项救助”政策矩阵。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75.8亿元,惠及2199万人次。创新实施“困难群众肾透析治疗救助项目”,以“三方共担”模式减轻医疗负担;设立600万元“救急难”资金池,通过“一事一议”解决特殊个案,筑牢防返贫底线。

  慈善协同,汇聚资源“强磁场”。针对高额医疗、照护不足、急难需求等痛点,募集480万元慈善资金为1.1万困难群众购买医疗补充保险,赔付超532万元;设立“滨海新区困难群众关爱救助专项基金”,募集50万元社会资金,构建“慈善捐赠+志愿服务+保险护航”多维救助生态,全方位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静海区

  多维联动强机制 精准赋能优救助

  部门联动聚合力,信息共享提质效。成立静海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医保、残联等17个单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精准分析救助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统筹调配各方资源,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紧密协作、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就业+救助”双驱动,激活造血新动能。建立“救助+就业”精准帮扶机制,通过与区人社局的信息联动、机制联动、服务联动,搭建社会救助家庭成员就业招聘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促进困难群众高质量就业。定期研判精施策,案例专报促提升。建立社会救助定期研判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研讨政策执行中的疑难问题、分享社会救助典型案例,编辑社会救助案例专报,为基层救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救助工作不断优化。服务试点拓领域,战略协作护安康。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不断拓展救助服务内容和方式。联合天津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天津市荣军优抚医院,推出“困难精神病患者安康行”服务项目,为辖区内困难精神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巡诊探访、医疗救治、心理关爱、生活帮扶等多项服务,努力构建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和平区

  三向发力开新局

  书写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答卷

  机制驱动,构建协同高效救助格局。以“一新两制三举措”工作模式为引领,培育全市首个社区社会救助专员项目,制定管理制度,推出“送你一朵小红花”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基层救助活力。2024年,全区6个街道332名专员主动发现救助580户次670人次,实现“主动发现”常态化。同时,修订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将成员单位从27个扩充至37个,纳入区委社会工作部等新力量,强化跨部门协同。通过市区街社四级联动,构建起“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多元响应”全链条救助网络。

  资源赋能,打造多元立体救助网络。依托中心城区优势,推动“政、医、校、社”多方联动,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合作建立医疗救助战略合作,首创“先诊疗后付费”绿色通道,简化急危重症困难群众和流浪乞讨人员就医流程;成立“高校志愿者联盟”,链接专业力量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等服务;传承“八项主题救助”品牌,整合慈善资源,实现常态化救助。

  服务提质,推动救助模式迭代升级。以专业化培训和精准化服务为重点,推动救助工作从“物质保障”向“物质+服务”转变。搭建救助管理实训中心,开展“学分制+以讲代训”培训,年度举办40场专题培训,超千人次参训。承办全市首届社会救助知识宣传周,开展政策解读等活动。签约家政企业提供助浴助洁等服务,政府购买“人户分离人员动态探访服务”。通过“宣传强认知、培训提能力、服务增温度”,打造出有速度、有精度、有温度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为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和平样板”。

  武清区

  打造“武帮你”品牌

  推进“四个救助”守护民生幸福

  高效救助,机制创新显成效。持续优化社会救助议事协调机制,完善困难群众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联动破解救助难题。创新建立跨部门政策共享机制,将13项救助政策集成至“武清区社会救助二维码”,实现政策“码上知”。同时强化基层监管,通过互查互学机制确保救助规范高效。精准救助,靶向施策暖民心。组建750余人的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以“铁脚板”开展常态化走访,精准摸排群众需求。打通8部门数据壁垒,建立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实现救助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创新政策宣传形式,通过“政策汇编+电子书+二维码”等载体,公开区镇两级咨询电话和“直通车”微信二维码,拓宽求助渠道。温暖救助,多方协作聚合力。突出党建引领,81.9%的协理员为党员,严格落实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制度。实施就业帮扶、医疗救助等专项服务,协同构建“8+1”大救助格局。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助餐”“辅具租赁”等服务类救助,让救助更有温度。智慧救助,科技赋能提质效。依托开发区智慧救助平台、“巡访助手”小程序,打造“互联网+铁脚板”新模式。开发“一平台两微端”的“武帮你”智慧管理中枢,实现需求响应、服务供给全程智能化。在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中,为分散特困老人安装物联网设备,筑牢居家安全防线,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责编:韩昱君、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