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京津冀共建“一条链” 引领“氢”潮流

2025年07月17日09:40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共建“一条链” 引领“氢”潮流(图)

受访者供图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京津冀通过建设氢走廊、强化氢供给、推进氢技术研发,串联起北京的研发创新优势、河北和天津的氢能供应及应用场景优势。氢能产业链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氢走廊 打通物流“大动脉”

董俊岭是一名氢能重卡驾驶员,记者6月23日晚上拨通他电话时,他刚刚完成一趟津冀“氢之旅”。

“我今天早上到天津港装载矿粉,在港区直接加满氢气,随后从天津出发,途经沧州、衡水,最后抵达邯郸武安的钢铁产业园。” 董俊岭介绍,返程时他也没有空车返回,矿粉卸货后,给车装满焦炭,当天再拉回天津荣程集团的钢铁厂区。

这条“天津港—邯郸武安”的线路,只是京津冀区域内众多氢走廊之一。此前,京津冀已落地一批氢能高速场景,服务港口整车运输、汽车零配件运输、煤炭和焦炭运输、外贸集装箱运输和家居用品运输等场景绿色转型。

氢走廊并不只限于高速路网,不少企业依靠“铁路+公路”新模式,构筑区域内绿色物流“大动脉”。

北京中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栋新能源)是北京建工市政路桥建材集团下属企业,其一项重要业务就是跨省原料运输。

近两年,为了实现全链条绿色运输,中栋新能源开始尝试“铁路运输+氢能重卡”组合运输方式。砂石料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装箱,而后沿京包、锦承等电气化铁路抵京。在大红门、双桥货场分拣后,再由氢能重卡运往集团各主要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最终用于首都重要项目的道路建设。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25万台,其中内燃机车0.78万台。“这意味着国内超过三成的机车仍在烧柴油,也说明铁路装备绿色转型拥有巨大潜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前不久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次氢能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这释放出氢能机车正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应用的信号,也标志着京津冀轨道交通“氢”应用驶入“快车道”。

氢供给 构建区域绿能“补给网”

据不完全统计,在京津冀区域内注册登记的载货汽车超300万辆,年货运需求总量约占全国的14%。燃料换氢被认为是解决载货汽车排放问题的关键,因此氢能的供给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氢能母站二期项目去年投产,计划每年新增氢气供给7000吨,是目前京津冀区域内最大的车用氢气供给站。”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新源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家波告诉记者,加氢母站一期项目年产能1600吨,已实现满产满销;二期项目产能利用率也接近八成。“此前,我们主要通过移动撬装装置为客户加氢,12小时可供气1吨。当前,我们正在区域内规划商用加氢站,一座加氢站每天可加氢6吨。”他说。

除了工业制氢,水也能制氢。在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蔚蓝的天空下,大片光伏板平铺在水面上,鱼儿则在水下欢快畅游,这是荣程集团光伏绿电水电解制加氢站。

在这里,水面光伏发电作为电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作为水源,产出绿氢供氢能重卡使用,副产品氧气应用于钢铁生产。全过程不浪费一滴新水,还可实现废水和二氧化碳零排放。

“我们这几年逐渐将柴油车替换成氢能重卡,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800辆、投运加氢站12座、制取绿氢561吨、运输货物4647万吨、行驶里程4189万公里。依托氢能重卡的零碳运输模式,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9万吨。”荣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早些时候,科创板企业亿华通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这笔交易引发市场关注的原因在于,亿华通是国内首家实现“A+H”股(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上市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而定州旭阳氢能则是当前京津冀区域内最大的氢能供应商。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若这一重磅资产重组成功落地,将重塑京津冀地区的氢能供给格局,为区域内氢能产业链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氢技术 破解氢能车辆“里程困局”

在天津港各堆场穿梭的重卡物流车、在北京大街小巷行驶的冷链配送车、在河北张家口严寒酷暑中运营的公交车……京津冀三地随处可见氢能车的繁忙身影。

与电动汽车驾驶员普遍存在的“里程焦虑”类似,氢能车驾驶员也曾受车辆续航能力不足、加氢时间过长等问题困扰。但如今,这一局面已得到大幅改善。

“我们与吉利远程等氢能产业头部企业联合开发的氢能重卡,最大续航里程达700公里,可有效支撑省际长途干线运输。”荣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200千瓦氢燃料电池重卡在车身自重、能耗、续航等核心指标上均居行业前列,已成熟应用于京津冀区域内的港口、矿山、钢铁、化工、园区及氢能运输通道等多种场景。

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孙浩天表示,京津冀氢能供应和燃料电池产业的产业链已基本贯通,众多企业从中受益,涌现出北汽福田、亿华通、中船派瑞等一批领军企业。以亿华通为例,其依托北京的技术优势开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测试和制造;在河北张家口建设绿氢项目和燃料电池生产基地;联合天津的重点企业拓展应用场景……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2025》发布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认为,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氢能产业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三地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提升产业链群治理能力,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优化空间格局,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氢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短板补链、优势延链、前沿构链,驱动氢能产业集群爆发式生长。(记者 张兆瑞)

(责编:郭维瑾、张静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