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走进三岔口 沉浸式体悟人民至上

日前,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和平区耀华小学开展了题为“海河家·人民至上——三岔口筑城”思政实践课。带队教师组织小学五年级学生前往三岔口海河堤岸,观察三岔口地形,观摩《潞河督运图》浮雕,远眺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通过实地参观帮助学生补齐从课本知识到具象认知的衔接短板,让“人民至上”理念通过身边的历史与现实场景变得可感可知。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通过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和平区耀华小学教师庞晓曦在实践课程伊始就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站在金刚桥头,她指向脚下“人”字形的河道交汇处:“大家看这三岔河口,像不像一把打开天津历史的钥匙?”顺着老师的手势,孩子们望向南运河、北运河在此相拥成海河的壮阔景象,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真的像钥匙孔。”“原来摩天轮旁边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和平区耀华小学开展了题为“海河家·人民至上——三岔口筑城”思政实践课。天津科技大学供图
在《潞河督运图》浮雕墙前,64条形态各异的船只成了“活教材”。“这艘是运粮食的漕船,那艘是当官坐的客船。”带队教师庞晓曦指着浮雕上的细节,让孩子们数一数岸边的人物:拉纤的纤夫弓着腰,卸货的脚夫扛着包,酒肆前的小贩吆喝着……“几百年前没有起重机,这些码头、堤坝都是百姓用手挖、用肩扛出来的。”孩子们摸着冰凉的石壁,仿佛能触到历史的温度。五年级学生关琬潼恍然大悟:“原来天津的繁荣,是一代一代人民奋斗出来的。”当目光投向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一段“不再喝苦水咸水”的故事让孩子们红了眼眶。几十年前,天津人喝的水又苦又咸,17万建设者用一年四个月,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了输水通道。随着老师的讲述,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工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甘甜的水,原来是这么多叔叔伯伯拼出来的。”学生时一诺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古代漕运的千帆竞发到现代水利的民生工程,两个小时的“行走课堂”里,孩子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发现:三岔河口是天津的生地、人民是城市的建设者,引滦入津是人民至上的见证。学生家长张宇表示,这样的实践课让思政课走出课本,孩子们在触摸历史、感受现实中,悄悄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学生们在《潞河督运图》浮雕墙前合影。天津科技大学供图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新华院长介绍,此次“海河家·人民至上——三岔口筑城”实践课,是学校打造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中小学段的组成部分。这一课程以海河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主题内容。从小学阶段触摸三岔河口的漕运历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筑城兴邦的智慧与力量,到初中段回溯解放天津的峥嵘岁月,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初心;从高中段了解根治海河工程中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壮举,到中职、高职段探讨新时代海河规划与绿色发展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到大学段聚焦智慧港口建设里科技创新服务人民、赋能城市发展的使命——整套课程体系如同沿着海河水流淌的轨迹,呈现出螺旋上升的递进逻辑。
这种一体化设计,既紧扣“人民至上”的核心主题,又贴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学生在具象的历史场景中建立情感联结,高年级学生在深度探究中深化理性思考,最终让“人民至上”的理念随着学段提升不断丰富内涵、拓展维度,在循序渐进中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成为滋养他们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来源:天津科技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