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馆暑期活动新视野 零门槛美育激活公共文化空间
今年暑期,博物馆、图书馆热潮持续升温,文化馆也以全新姿态走进年轻人的视野。从最初的“中老年阵地”到如今的“青春打卡地”,青少年对文化馆认知的转变,折射出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活力。记者近日走访我市多家区级文化馆发现,这些曾被视为“中老年活动中心”的场所,正通过零门槛的美育实践,谱写公共文化服务的青春篇章。
暑期美育润童梦
河西区文化馆三楼教室传出此起彼伏的童声诵读。“小主播实战体验课”上,指导老师胡静悦以相声贯口《夸家乡》开启课程,孩子们从“八百标兵奔北坡”开始练习,到“四是四,十是十”的进阶训练。最初不少学生发音含糊,经过反复纠正,逐渐能做到吐字清晰、节奏稳定。当第一个完整段落被流畅说出时,几个孩子不约而同鼓起掌来。该课程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碰撞,为青少年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滨海新区文化馆汉沽馆区,每周四晚的少儿美术课上,孩子们从线条练习到色彩运用,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创意作品;每周三的爵士鼓课程则让青少年感受节奏的魅力。南开区文化馆的公益艺术培训课程则注重基础艺术素养的培养,从素描色彩到中国画,从民谣吉他的启蒙到少儿声乐的训练,覆盖青少年多元艺术需求。
零门槛美育新阵地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图书馆与文化馆各具特色:博物馆以保护历史文物见长,图书馆以知识传播为核心,而文化馆则聚焦全民美育。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文化馆通过暑期公益培训等零门槛服务,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
南开区文化馆面向全区未成年人开设暑期公益艺术培训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基础乐理、民谣吉他启蒙、少儿声乐、硬笔书法、中国画等8门艺术课程。河西区文化馆则推出少年美育夏令营系列活动。
红色基因新传承
在美育实践中融入红色基因,是文化馆的特色探索。河西区文化馆将党史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体验——“信仰的力量”红色主题藏品展暨少年美育夏令营活动,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实践。活动创新采用童趣化讲解,用小视角解读大主题。通过三天专题讲解活动,孩子们 用童言童语讲述红色故事,将历史温度融入美育实践,让信仰的力量如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传承也是文化馆暑期活动的亮点。如何让非遗从“展柜”到“生活”?河西区文化馆的“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让孩子们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立体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面塑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张亚杰的现场教学,更是让非遗技艺浸润童心,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化馆的青春转型
文化馆的暑期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更为全民美育探索了一条青春路径。河西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晓柯表示:“文化馆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更是年轻人的加油站。”通过持续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和惠民演出,文化馆正逐步延伸“政策宣传、知识普及”的传统功能定位,转向更注重全民美育的新时代使命。南开区文化馆的公益艺术培训、河西区文化馆的“少年美育夏令营”、滨海新区文化馆的创新实践,共同构成了我市文化馆暑期活动的丰富图景。这些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健康成长,也让文化馆成为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重要平台。
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发布《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倡议书,明确“全民美育”目标,为文化馆转型提供政策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资金与科技投入的双重赋能,推动文化馆从传统文化宣传阵地转型成为全民美育枢纽。如今,文化馆通过零门槛公益课程、VR非遗体验、红色主题创新等实践,在青少年美育、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等领域持续突破。未来,文化馆将深化“美育+”模式,让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年轻人的“成长加油站”。(记者 高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