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不锈钢竟能折成“纸飞机”?

在新天钢旗下公司天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材制造部,记者面前摆着几张普通A4纸大小、状似锡纸的“手撕钢”。
用于折叠纸飞机的“手撕钢”。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来,戴上手套,摸边儿上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它像刀片一样锋利,会割伤手指。”在带材制造部部长陈俊哲的提示下,记者戴好手套,开始小心翼翼地叠飞机。“手撕钢”虽然比A4纸薄很多,但在折叠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钢材的韧性,需要用力来回刮按几次,才能将其折叠平整。
随后,记者用“手撕钢纸飞机”和普通纸飞机进行了同步“试飞”比赛。令人意外的是,比纸硬得多、重得多的“手撕钢飞机”,不仅飞起来跟纸飞机一样轻盈平稳,飞行距离甚至超越了纸飞机。
“手撕钢”,学名叫不锈钢箔材,因徒手即可撕裂而得名。记者用的这片“手撕钢”,生产品质已经达到了“缪级”,其厚度仅30“缪”。
“缪级”到底有多精密?在精度计量中,对质量的把控,往往要精确到千分之一毫米的微米级(μm),“μm”的中文发音就是“缪”。30“缪”相当于0.03毫米,这是什么概念?它大约是普通A4纸厚度的四分之一。
这“薄如蝉翼、韧胜黄金”的“手撕钢”,堪称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可承受20万次折叠不变形,是电子产品、新能源电池外壳、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刚需”材料。
事实上,0.03毫米还不是天材科技最薄的“手撕钢”,当前最小厚度已达到0.02毫米。别看这0.01毫米看上去“不起眼”,为了突破它,天材科技用了4年的时间。
天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材制造部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靖摄
2020年,天材科技开始涉足“手撕钢”的研发与生产。据陈俊哲介绍,在生产过程中,手撕钢要经过“四轧三退”,也就是每轧制一次,就退火一次。
“就算把设备调好,工艺研究出来,后面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去不断测试,避免因为各种因素引起的皱褶,导致产品不合格。”陈俊哲表示,速度、温度控制稍有差池,钢片就可能起筋、打褶。因此厚度减少仅仅0.01毫米,就用了4年的时间。从最初满足市场需求的0.3-0.4毫米,到如今主力产品的0.1毫米,直至突破0.02毫米,“手撕钢”的每一次“瘦身”,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2025年的今天,天材科技正在挑战更薄的0.015毫米。
不仅“手撕钢”,薄如蝉翼的过滤网、发丝十分之一粗的镍铬合金丝……微距之下,天材科技高精尖不锈钢产品的研发硕果累累。
记者在现场看到,单根的镍铬合金丝几乎达到肉眼观察的极限。记者拔下一根头发与之对比,发丝清晰可见,而镍铬合金丝只在强光下有明显反光,勉强可见。
发丝十分之一粗的镍铬合金丝。人民网记者 张靖摄
虽然这些超薄产品足以令普通人惊叹不已,但天材科技真正引以为傲的是应用于发动机制造的高温合金带。这种特殊合金材料能在超过1000℃的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而过去,这样的发动机关键战略材料无论技术还是市场,均被国外企业垄断。
工作人员用高温合金带备料制作的文创产品,可组装成小飞机。人民网记者 张靖摄
在微米世界“跑马拉松”、解决“卡脖子”难题,持续创新,不断超越,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高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精密化迈进的缩影。
在采访的尾声,记者在大厅里看到天材科技与众不同的企训——“好,很好,非常好,越来越好,一天更比一天好”。这看似简单的十七个字,诠释着工匠精神最朴素的模样。(潘旭海、张靖、张静淇、崔新耀、孙一凡)
人民网记者 张靖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