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当Z世代遇上老手艺:杨柳青年画的“活态新生”

棕刷蘸墨,覆纸轻压——一幅年画在00后女孩手中悄然成型,全程仅用60秒。
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玉成号年画坊”,这场体验感拉满的“非遗快闪”,让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以鲜活姿态走进当代生活。
“别看我操作紧张,我可是‘回头客’!”21岁的大学生小张举着刚印好的《同心如意 灵蛇献瑞》笑道。这幅画中,两条由如意、祥云元素勾勒的“灵蛇”蜿蜒而上,传统寓意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与她印象中“胖娃娃抱鱼”的经典形象大不相同,“这种年画看起来特别‘潮’”。
张宏介绍《同心如意 灵蛇献瑞》的创作思路。人民网记者 孙一凡摄
“这是我们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博合作的生肖新年画。”“玉成号年画坊”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创作的年画线条感更强,不仅保留传统韵味,还贴合现代审美,印刷体验也更友好。
“杨柳青年画不应只局限于‘过年的画’,更该成为‘生活里的画’。”带着这一想法,张宏在2019年创办“玉成号年画坊”,尝试为古老年画注入新生命力。
5年来,她既深耕创新,也玩转跨界: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定制的《光耀人生》,让人参娃娃手持灵芝、背靠旭日,既保留传统“娃娃”造型,又融入学校人参地标;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生肖系列、为潮汕客户定制的《小时迁与黑白蛇》、摆上团拜会餐桌的《点亮幸福》小夜灯……祥云、如意、蝙蝠等传统吉祥符号,在她手中化作题材丰富的爆款,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
张宏设计的各类年画新品。人民网记者 孙一凡摄
如今,张宏将重心放在“体验式传承”上。比如,年画坊常设套色印章、拓印、彩绘等体验项目,吸引市民游客打卡;她还定期走进大学课堂,倾囊相授年画技艺。“杨柳青木版年画来自民间,只有懂的人、会的人越多,才能真正传承发展。”张宏说,这门国家级非遗绝不能只“搁在博物馆里”。
傍晚时分,最后一批体验者带着亲手拓印的年画离去,工作台上《莲年有余》的墨痕犹鲜。门外,古镇石板路亮起灯笼,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嬉笑而过,背包上的年画挂饰轻轻摇曳——这幅生动场景,恰是杨柳青年画“活态传承”的缩影。
自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天津市西青区不断将年画中的生活场景还原到古镇:“猪市大街”长廊入口的门神雕像,既显守护之意,也增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未来,我们将以杨柳青古镇为中心,推进国潮小镇、元宝岛建设,结合旅游推出更多研学、体验活动。”天津市西青区文旅局副局长任震怀表示,要让这“南桃北柳”中的北方代表艺术,在“体验式传承”中持续焕发生命力。(潘旭海、郭维瑾、孙一凡、许维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