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大块头”有大智慧

当8.8米长的“钢铁盒子”扛起600吨重物在厂区灵活穿梭,当300吨级的“创誉号”刚发布就接到行业大单,这些来自天津的“大块头”,早已超越了一件产品、一家企业的范畴。
它们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鲜活注脚,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有力证明。
2025年1月,朗誉机器人发布国内首台300吨全向室外重载无人驾驶AGV——“创誉号”。朗誉机器人供图
回溯这场跨越,起点藏着太多“从零开始”的坚韧。
十年前,当国内团队摸索重载AGV核心算法时,全球市场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从30吨级设备的艰难起步,到600吨级产品打破世界纪录;从找遍京津冀加工企业仍难寻适配部件,到如今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突围,更是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啃硬骨头”的缩影。
正如朗誉机器人副总经理孔亮所言:“技术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句朴实的话,恰恰道出了这些“大块头”背后的“大智慧”。
2017年,首笔30吨AGV订单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客户给出2个月交货期,而国外同类订单通常需要8个月,且当时国内供应链配套不足。“车体加工找了京津冀多家企业,驱动部件联系十几家厂商都达不到要求。”孔亮回忆道,面对这一困境,团队一边研发技术,一边协助供应商改进。技术人员连续一个多月在车间工作,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当4驱8电机的设备首次平稳运行并精准停在指定位置时,在场工程师的激动,正是中国制造业突破技术壁垒的生动写照。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创新生态的厚积薄发。
当600吨级重载AGV在跨国竞标中以“体型更小、精度更高、交付更快”击败国际同行,当多模式导航算法让设备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当多车协同系统将调度效率提升50%,这些突破绝非偶然。它根植于“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得益于从国家到地方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更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的生态合力。
正如孔亮在车间指着调试设备时所说:“领先体现在技术指标上。”全向运动底盘实现多角度灵活移动,融合卫星、激光、视觉的导航算法保障复杂环境定位精度,多点液压悬挂与多区协同算法确保重载平稳运行,多驱动电机毫秒级同步避免卡顿,自研的多车协同调度系统更将效率提升50%——这些细节,正是创新生态结出的硕果。
朗誉机器人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调试一台AGV。人民网记者 孙一凡摄
从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到全国范围内的创新高地,这种“以点带面”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这些“钢铁巨人”的每一步进化,都与一个国家的工业雄心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1000吨级甚至1200吨级的重载AGV产品,让重载AGV实现‘大块头有大智慧’。”孔亮表示,团队正将AI大模型融入设备控制系统,计划让AGV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可根据不同场景自动优化运行路径。
从“钢铁巨人”的智慧突围,到制造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这条路上,每一步突破都在书写新的答案:一个关于中国制造业以创新为笔,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勾勒新坐标的答案。(陶建、郭维瑾、孙一凡、许维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