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信息

5年实现突破性进展 “天理模式”交出亮眼答卷

2025年11月10日10:01 |
小字号

“十四五”时期,天津理工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钥匙,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难题,构建起“政策护航、队伍支撑、平台筑基、体系贯通”的全链条转化生态。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首创“入股国资即退出”流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天理模式”。学校用扎实举措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天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闫慧所在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二维超薄材料的研究,这一材料厚度仅为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却是遥感成像、芯片等前沿领域的“刚需品”。自2014年起,她的团队深耕该领域研究,2023年底终于实现关键突破——将材料单次制造面积提升了100倍。

“传统流程里,国资持股、审计、退出等流程,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弄完再上报学校审批。”闫慧的担忧并非个例,这曾是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普遍梗阻。转机来自学校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主动找上门,带来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作为天津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将“国资介入持股—国资退出”的两步流程,简化为“入股国资即退出”的一步到位机制。技术转移中心联合财务、国资、人事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全程代办相关手续,仅用15天就完成了闫慧团队专利的作价入股流程——以50万元评估价入股大学科技园校友企业天津国昂玖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这家注入“科技基因”的企业成功入选西青区“西翼金种子计划”。

学校的支持并未止步。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梳理成果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明晰发展方向,还牵线搭桥对接行业资源。2024年与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预计投资5亿元布局“自动化焊接”“数字化管理”领域。“没有学校的政策破冰和全流程服务,技术不可能这么快转化为生产力。”闫慧的感慨道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

闫慧团队的案例,正是天津理工大学“十四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生动缩影。学校以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围绕四大维度构建转化体系,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制度创新破解转化堵点。学校出台《天津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天津理工大学专利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形成覆盖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管理、奖励、过程、保障的全流程制度闭环。学校于2022年作为天津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打通了“赋权改革+作价入股”的“天理模式”,促成了天津市首个官方认定的高校教授公开以专利入股的方式成立公司的案例,截至目前实现6项专利作价入股超千万元,让科研人员“敢转化、易转化”。

专业队伍强化效能支撑。通过与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合作,学校累计培训40余名技术经纪人,同时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利检索、导航、法律支持等全链条服务。这支“护航队”让科研人员专注研发,在“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等活动中,学校凝练100个科研团队推出科研成果供给清单,实现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的精准对接。

平台矩阵筑牢转化载体。2019 年设立市属高校首个独立成果转化处级机构——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学校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平台体系:先后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2023年成为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运用联盟理事单位,2024年建成新材料概念验证平台,牵头建设天津西青经济开发区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多层架构贯通应用链条。学校打造“校内培育—园区孵化—产业发展”全链条体系:校内以“链长负责制”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企业共建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园区孵化方面,牵头建设的西青大学科技园截至2024年底累计入驻85家企业,天开园西翼9个项目获批天开西翼金种子计划;产业端与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签订百余份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技术与市场深度融合。

“十四五”时期,天津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化布局催生显著成效。在科研人员层面,闫慧团队案例的示范效应持续释放,全校成果转化积极性显著提升,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在企业发展层面,国昂玖昀等校友企业借助专利技术实现跨越式成长,85家园区企业构建起智能科技、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在区域贡献层面,与中船制造等企业的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以产学研生态链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胜勇表示:“学校将锚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资源整合、深化开放协同。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同频共振,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高效转化,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造潜能竞相迸发。学校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强担当,奋力书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天理答卷’,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磅礴力量。”

来源:天津理工大学

(责编:李丹、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