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科”改革探索城校共生新模式
在天美艺术街区,一组风格鲜明的现代雕塑旁,渐渐聚拢起三三两两的市民,有人凑近端详材质的纹理,有人后退两步,寻找最佳的拍照角度。
这些陈列在街边的艺术品,全部出自美院学生之手。几步之外,几扇明亮的落地窗内,正是壁画系与雕塑系的教学现场。

市民在天美艺术街区欣赏雕塑作品展。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学生在街边写生、在市井中雕刻,创作过程全程向公众开放……这是天津美术学院的日常教学场景。依托“新艺科”改革,学校将课堂延伸至城市空间,推动艺术教育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探索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透明教室”带来教学新变化
学校将壁画、雕塑等课堂搬入城市街区,教学过程面向公众开放。
“上课就像在‘现场直播’。”天津美术学院2022级壁画专业学生王苗苗说,“路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点评,都在倒逼我思考:作品为谁而作?与环境是否协调?这让我跳出‘自我表达’的舒适区,去和真实的社会对话。”她表示,“被观看”的压力正转化为探索公共表达的动力。

坐落于天美艺术街区的雕塑实验室。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对教师而言,挑战与转变更大。
“如今,每门课都要以面向公众的展览收尾,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天津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伍璐璐表示,除了传授技能,教师还需承担策展、对接场地、协调资源等任务,“必须走出校园,在教学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
课堂搬进街区,师生共同面对真实环境,教师从“指导者”变为项目“推动者”,教学关系也走向协作共进。
这一教学场景的转变,背后是“新艺科”对艺术教育范式的变革。它促使艺术创作从自我表达,转向与公共空间、社会审美和公众需求的深度对话,为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在环境中学习、为社会而创作”的实践范式。
“四区融合”下的奇妙化学反应
在天美艺术街区,校园与城市的边界日渐模糊。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介绍,H栋教学楼通过连廊贯通,打破传统封闭教室格局,形成“复式开放”空间。低年级学生可直观观察高年级创作,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更加便捷,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还有部分教室面向市民开放。依托街区内的工作室与教学空间,学校定期开设国画、版画研修班和“天美夜校”,推动艺术教育资源向社会延伸。
不远处,添美艺术店汇集师生原创设计,约七成商品为师生作品。

添美艺术店内寄售着许多天津美术学院师生的设计作品。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看到自己的创作被游客购买,成就感无可比拟。”2022级雕塑专业学生张坤铭说,“艺术不仅能表达,也能服务社会,甚至形成可持续的模式。”基于这段经历,张坤铭对未来有了新规划:成为公共艺术家或艺术创业者。
“校区、社区、街区、景区”四区融合,生动诠释了“新艺科”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与价值共创。在这里,艺术不仅是美化环境的装饰品,更是驱动产业创新、激活社区活力、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生产力要素,构建了一个高校知识创新与外溢、城市文化滋养与反哺的良性生态圈。
“新艺科”到底“新”在哪儿?
在天津美术学院主校区,一套“五星齿轮”模型展示了“新艺科”改革的系统架构。

天津美术学院“新艺科”行星齿轮组。天津美术学院供图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它不是给传统学科‘涂脂抹粉’,加几门新课那么简单,其核心是一场从内涵、范式到价值的系统性重塑。”
这场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内核之新,让艺术教育主动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艺术创作从个人化的审美表达,转向回应真实的社会需求、产业课题;二是体系之新,在学院内部构建“新内涵、新学科、新学习、新场景、新评价”五个环环相扣的子系统,并与“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外部齿轮紧密啮合,形成艺术教育与城市社会共生共荣的联动生态;三是路径之新,通过将课堂搬进街区、让展览面向市民等一系列举措,将教学、创作和研究嵌入社会肌理。
从理论层面审视,这套改革架构的亮点在于“协同”与“融合”,通过内部系统的自我革新,精准啮合外部社会发展的巨大齿轮,将艺术教育的动能有效传导至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为探索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天美经验”。
邱志杰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建设面向全年龄段的“终身美育中心”,组建跨学科团队参与社区营造、智慧养老等公共议题,推动艺术与科技、社会深度融合。
当高校与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这场源于课堂的改革,必将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