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區:農旅融合鋪就鄉村振興路

歷時近兩年,天津市津南區八裡台鎮西小站村旅游項目建設初具規模,以黨史教育、紅色旅游為核心,以綠色生態、田園休閑為特色的系列文旅活動拉開帷幕。
在全市首家天博數字移動博物館分館內感受科技的魅力,在70多年前的“軍糧路”上推著獨輪車為“部隊”送“糧草”,在美術館中回憶童年的小人書,在風物館內參觀格式精巧的手工藝品……
“紅色基因”帶動“綠色旅游”
西小站村有著傳承數十年的紅色基因,抗戰時期,日軍嚴管稻谷運輸,西小站村一帶的青壯年農民在地下黨的組織下,成立了一支通過加重自行車運輸稻谷的“鐵驢”運輸隊。他們在深更半夜時下地搶割稻穗,裝進麻包后,就綁在自行車兩邊的竹排子上,到附近的萬家碼頭集合,然后一路往南,把糧食運到解放區。
“當年的老百姓就是沿著這條路送軍糧的。”西小站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范炳安說,“去年,我們整修了這條路,為它取名為軍糧路,就是要傳承我們西小站的紅色基因。”現在,軍糧路已經成為中小學生的紅色教育基地。孩子們穿上軍裝,扛著“槍”,推著獨輪車,裝著“糧草”“彈藥”,歷經一個小時,走完各種障礙,感受當初革命戰爭的艱辛,感受軍民魚水情。
在西小站西光劇社,30余位劇社成員正在緊張地排練。回憶起當年,大家都十分興奮。1952年,西光劇社帶著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翻天覆地的人》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承,西光劇社將傳統的紅色戲劇《翻天覆地的人》《撓秧號子》等劇目重新排練,再現當年風採。同時,為了慶祝建黨百年,劇社又排演了《繡紅旗》《東方紅》《長征》等多部紅色戲劇,陸續在舞台上呈現。
除了紅色之旅,西小站村還擁有140多畝的“百谷園”、近300畝的“小站稻田”、特色大棚等生態旅游項目,既可以進行農業科普,又可以進行生態採摘。自產的雞蛋、自種的蔬菜,烹起美味的農家飯﹔特色的民宿在為游客提供休息場所之余,還可以自己做飯、自助燒烤,不亦樂乎。
“數字技術”拓展“百年文脈”
“西小站村有著130余年的歷史,一直擁有重教、崇文的傳統。村裡對於人才培養、科技興農一直非常重視,村民也願意感受新技術帶來的新體驗。”西小站村黨總支書記李路鑫說,此次引進的數字博物館項目,不僅能讓百姓不出村就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為特色鄉村旅游增添亮點。天津首家天津博物館數字移動博物館分館位於西小站風物館旁,它用數字技術展示歷史的凝重。
“數字博物館通過5G+VR+AR技術打造沒有圍牆的數字博物館。”天津九宸數字影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欣說,“西小站分館主要分為四大展區,即天津紅色文化主題展、遇見你天博國寶展、天津老城廂沉浸體驗和天津大運河文化沉浸體驗。”
戴上VR眼鏡,觀眾仿佛走進了百年前的老城廂,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隨著體驗者的轉頭、語音指令,系統還為大家進行各種講解,讓人身臨其境。
擁有全息投影技術的“小黑盒”,更讓觀眾驚嘆不已。觀眾將這個盒子放在手機上,再打開對應的程序,一個立體的文物就出現在盒內,非常直觀、逼真。“這個全息投影設備呈現的都是未展出的文物,可以說是非常珍貴,如果我們不做數字化,也許大家一輩子都很難見到。”王欣說。
“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西小站村作為八裡台鎮的試點村和示范村,率先推動農旅聯合,統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村民收入,形成小站稻為主導的農旅文化產業振興之路。”八裡台鎮黨委委員孫金亮說,“為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在發展特色農旅產業方面,西小站村以產業振興為主線,以農旅融合產業項目為示范,打造紅色文化體驗教育基地和農旅休閑場所,把客流吸引過來,帶動周邊南義葡萄、北中塘無花果、小黃庄信鴿等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一村一特色的格局,打破村域邊界,互為補充,互相促進,連點成片,加速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還將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目前,村內已吸引了掐絲琺琅、觀照軒、大漆葫蘆等村內外文化產業繼承人前來支持農旅融合鄉村振興項目。傳統文化的入駐,不僅為西小站村增光添彩,更是有助於發揚傳統文化,挖掘文化繼承人。
此外,西小站村還計劃與天津農廣校進行合作,在西小站村設立教學點,面向津南區廣大農民群體招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搭乘農廣校的人才振興“快車”。(記者 杜洋洋 通訊員 崔智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