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裝備制造產業強在哪兒?
天津的裝備制造產業強,強在哪兒?
在濱海新區一座緊鄰渤海灣的車間裡,數名工程師和工人們正在一艘氣墊船上忙碌著。看似平平無奇的船,實則“大有乾坤”,船身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等字眼透露其“身份”,原來它是將搭乘“雪龍號”前往北極,助力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全國首條極地破冰運輸氣墊船。負責造船的企業估摸您聽都沒聽過——天津德賽海洋船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如此重要的項目交給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津企?您可想錯了。在高端裝備領域深耕19年的德賽“小而不凡”,它的“天津制造”產品早已遍及全球,自行研發的多項技術領先國內、國際的海洋裝備,“高大上”到海上油氣、海上風電、海上採礦,“接地氣”到海上休閑、海洋牧場等,德賽攻無不克。正是因為有許多像德賽般“能辦大事”的津企蓬勃發展,本市裝備制造業“筋強骨壯”。市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字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取得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7%的亮眼成績,有力地增強了全市工業的發展韌勁。
您印象中裝備制造還停留在冷冰冰的大型機械加工?它不斷擴大的“朋友圈”早就覆蓋民生領域。拿天津人愛吃的海鮮來說,要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口腹之欲,離不開海產養殖。但以往近岸網箱養殖有很多弊端——殘餌及魚的排泄物長期沉積,影響海洋環境,還造成魚蝦貝類生病,很多漁民有深海養殖意願,卻對海上台風等惡劣環境望而生畏。此時就待大型裝備大展身手。
“我們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研發建造世界首座能抗17級台風的智能化養殖漁場,總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一個養殖季可無人養殖7.5萬公斤魚,已在廣州珠海投入使用,能抵抗住台風‘山竹’侵襲,深受當地漁民好評。”德賽經營副總經理王平介紹。
全國首座組裝式打樁平台、首座多功能自升式動力定位服務平台、首艘漁政執法氣墊船……王平說,德賽近年來研發領域越來越廣,“我們注重產學研合作,像極地破冰運輸氣墊船,就是集合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天津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等多方智慧,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優存量、拓增量,天津制造越來越強。不僅有眾多“小而精”企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全國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北京精雕來到天津,成立天津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愛軍告訴記者:“我們在津總投資約12億元,一期工程現已收尾,預計明年初投入運營,打造高端精密數控機床研發生產基地、工程驗証中心、關鍵功能部件等的研發生產基地,極大提升產業鏈研發、生產和制造能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助力天津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化發展。”
“今年6月另一龍頭企業天津大族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投產后,我們又推動通用技術集團機床有限公司在津注冊,打造機床裝備新基地,勢必為裝備制造產業鏈注入強勁新動能。龍頭企業越聚越多,發揮引領帶動效應將呈幾何倍數增長。”市工信局裝備工業處武文楓說。
“天津是老牌重工業城市,優質裝備制造企業非常多,但大家平日各自搞研發,市場無重疊,交流比較少,沒能形成合力,政府職能部門開對接會非常必要。”讓王平高興的是,在經濟開發區的宣傳下,德賽被濱海新區一家裝備配套企業知曉,“以前互不相識,對接后發現,對方加工能力很強,而他們不擅長的設計研發正是德賽的優勢,我們一拍即合,不僅能擴大本地化配套,雙方還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助力天津‘制造業立市’結出更強碩果。”(記者 史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