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理想 共同的事業(新時代畫卷)
——來自三個科技工作者家庭的故事
田昭武(左)和田中群在參加第五十五屆國際電化學學會年會時合影。廈門大學供圖
余貽鑫(右一)、黃純華(左一)與碩士畢業生合影留念。天津大學供圖
余貽鑫在查閱資料。天津大學供圖
黃純華(中)在實驗室指導學生開發配電系統軟件。天津大學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在我國眾多家庭中,有一些“特別”的家庭——家庭成員既是親人,又是同行,有的甚至還是合作伙伴。他們在科研一線摘得碩果,離不開彼此的陪伴、鼓勵與支持。這些家庭既是良好家風家教的優秀傳承者,也是科學家精神的杰出踐行者。
讓我們走近3個由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家庭,了解他們的家教故事,感受他們的家風魅力……
田昭武、田中群父子——
“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在廈門大學有這樣一段佳話:電化學學科有一對院士父子,父親和兒子分別當選了國際電化學學會的副主席和主席。
1980年,53歲的田昭武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25年后,田昭武之子、50歲的田中群也當選中科院院士。談起父親對他的影響,田中群說:“多年以后,我終於明白,父親對我的教育是身教勝於言傳。”
田中群說,父親做科研幾乎全年無休,有一次假期做實驗時,還被鎖在了實驗室裡。對於子女教育,他很少喋喋不休地嚴格管教,“高中時,有一次我問父親一道數學題,他卻說,‘你要靠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才更有價值。’”田中群說,從此他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習慣。
曾經有人對田中群說:“你可能永遠無法擺脫你父親的光環……”很長一段時間,田中群刻意和父親保持距離,研究領域也不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意識到,自己從未“遠離”父親,“他的專注、投入,一直影響著我。”
田中群的妻子也是一位低調謙和的科研工作者,安靜、不喜打擾……他們一家人在某些氣質上極為相似。同事們都說,田中群一家很幸福,因為他們既是攜手相伴的親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本報記者 王崟欣)
余貽鑫、黃純華夫婦——
“一起挑戰科研尖峰”
從開創國內電力系統安全域方法學的研究,到首次將相關理論應用於實際電力系統,再到解決城市電網規劃中的難題……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余貽鑫和88歲的天津大學教授黃純華,既是科研中的默契搭檔,也是生活中的親密伴侶,兩人攜手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為我國電力系統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貢獻。
“我們研究電力系統安全域方法學已經有30多年了……起步時很艱難,相關研究成果很少,我們互相探討、啟發,有時也會因為觀點不同而爭論不休,但這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過程。”余貽鑫說。
對於如何提高城市電網規劃的科學性問題,夫妻倆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電網規劃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
“這項成果凝聚了我們的很多心血!很高興這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黃純華說。截至目前,相關成果已應用於國內上千個電網規劃項目。
對於自己的子女和學生,夫妻倆很注重引導教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他們培養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人才等在內的不少人才。近年來,余貽鑫團隊致力於研究智能電網這一前沿課題,“一起挑戰科研尖峰,這是我們共同的理想。”余貽鑫說。
(本報記者 武少民)
曾溢滔、黃淑幀、曾凡一家庭——
“傳承的不只是知識”
探索發病機理,鑽研診斷技術,開展新藥研發……幾十年來,曾溢滔一家一直在進行著科研接力。
84歲的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發展了一整套基因診斷技術,率先在國內完成了多種常見遺傳病的產前診斷﹔他的妻子、85歲的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終身教授,長期從事醫學遺傳學和胚胎工程學的研究工作。20多年前,他們先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九因子的轉基因羊和第一頭轉基因試管牛。他們嘗試從動物奶中提煉人凝血因子九,制備成蛋白藥物,用於血友病治療。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女兒曾凡一手中。55歲的曾凡一是上海交大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她帶領團隊建立了從牛乳中分離純化人凝血因子九藥物蛋白的技術體系。目前,新藥已進入臨床前研究的沖刺階段。
“小時候,父母經常跟我談論科學問題,並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曾凡一說,她的成長與家庭熏陶密不可分。“傳承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熱愛科學的精神。”曾溢滔說。
一家人興趣廣泛,尤其喜歡音樂和美術。“DNA的鹼基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通過排列組合,成就著一個個美麗的生命樂章。”黃淑幀說。
(本報記者 黃曉慧)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9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