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如何走深走實

2023年01月11日11:45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如何走深走實(圖)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記者 吳迪 攝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企業──聯恆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潮涌海河,風勁揚帆,天津進入兩會時間。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近年天津兩會不變的焦點。從“啟動之年”到“深入落實”,從“深度合作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到“全面協同、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再到“取得豐碩成果”……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天津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不同表述,映射著這一系統工程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不同階段在津沽大地的生動實踐。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天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主戰略、大戰略。百尺竿頭再登攀,中流擊水看起勢。在歲末年初、收官開局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聚焦事關天津長遠發展的重點領域,組織實施“十項行動”。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行動排在首位。

  縱深推進,須走深走實。如何在“深”“實”上下功夫?如何在協同大文章上找思路?記者就此採訪了出席今年天津兩會的代表委員。

  聚焦兩個重點 三個方面實現突破

  與北京通州、河北廊坊“零距離”,作為北京到天津的“第一站”、京津之間“橋頭堡”,做好“協同”大文章,武清區有底氣。僅2022年,北京投資來源企業在津新設機構就有203家設在武清,累計落地的北京重點投資項目23個,總投資142億元。市人大代表、武清區委書記劉惠介紹,“武清區緊緊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謀在先,干在前,在京設立協同創新中心、離岸平台等,前移產業引育端口,精准對接,引鳳棲梧。”同時,通武廊“小京津冀”改革試驗持續走深走實,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試點完成建設,15個教育共同體、聯盟校緊密合作,通武廊區域通辦事項逐步增加……民生福祉越來越多,惠及三地百姓。

  結合天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行動,談及如何在走深走實上持續發力,劉惠表示,“武清將錨定目標、聚焦重點、尋求突破,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作用,錨定‘先行示范區’目標,爭當‘主力軍’,聚焦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協同化同城化兩個工作重點,在主導產業、標志性項目、產城融合等三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劉惠介紹,武清將加強承接載體建設,堅持“一核、多點、全域”發展思路,高標准建設京津產業新城,強化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雙高引領”,強化“鏈主”帶動、創新驅動,打造科創人才和高端產業聚集地。在持續推進通武廊現有合作基礎上,主動服務、積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在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標准、政策統一上下功夫,推動“小京津冀”區域合作做深做實。同時,推動佛羅倫薩小鎮新商圈與大運河文化生態發展帶互聯互動,以“一城、一帶、一商圈”建設帶動全域高質量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中展現武清大作為、強擔當。

  做好協同文章 加快三個轉化

  “將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行動擺在‘十項行動’的首位,體現了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堅定決心。”市人大代表、寶坻區委書記殷向杰說,我們將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在走深走實上下功夫,加快交通、產業、文旅等領域優勢轉化,在推進實施這項行動中展現擔當作為。

  殷向杰表示,要推動交通優勢轉化為招商優勢,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牢牢把握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乘京唐、京濱高鐵開通運營的東風,深化“京東黃金走廊”共建,加快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高鐵樞紐站站前區建設,提升區域綜合承載力。用好“專業突擊隊+大兵團作戰”招商模式,年內新引進北京方向實體項目30個以上。

  “要推動產業優勢轉化為科創優勢,打造科創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區。”殷向杰表示,我們將圍繞服務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推動動力電池、智能裝備、汽車配件3條產業鏈強鏈補鏈,打造“三個百億產業集群”。依托“科創中國”創新基地等載體,強化創新主體引育,著力建設248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年內確保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4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雛鷹”、“瞪羚”、領軍企業達到110家。

  殷向杰說,要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打造服務京津大市場的重要功能區。做優寶坻老城文化游、鄉村休閑游等文旅精品線路,強化京津冀區域文旅協同與旅游推介,推動實現客源互送、資源共享、市場聯動。實施小站稻“收儲+”、“三辣”喚醒、農林融合等項目,加快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好京津兩大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

  拓展協同領域 注重深挖潛力

  “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逐步建立完善協同機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空氣質量方面,繼2021年三地PM2.5年均濃度首次全部邁入‘30+’階段﹔2022年,三地PM2.5平均濃度繼續同比下降,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數均大幅消減、優良天數大幅增加。水環境質量方面,三地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動態達到國家‘十四五’目標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高,天津海河河北區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市人大代表、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溫武瑞介紹。

  溫武瑞表示,今年要進一步拓展三地協同的領域,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推動能源、產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結構繼續優化調整。同時,繼續推廣綠色低碳的技術試點示范,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和“無廢城市”建設等,共同推進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聚焦重點領域,在鞏固完善現有有效機制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深挖潛力,在大氣方面,將緊緊圍繞著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這樣一個共同的目標,進一步突出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為抓手,秋冬季聚焦PM2.5和重污染天氣的治理,夏季聚焦臭氧污染的治理,全年緊抓重型柴油車污染排放開展攻堅,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在水的方面,主要是鞏固擴大劣Ⅴ類水體消除成果,加強流域治理,繼續完善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升水生態質量。

  健全科教協同 持續推進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建設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還是要靠創新驅動。”如何用創新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再續華章?市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冀有虎認為,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科教協同,持續推進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建設。

  經過調研走訪,冀有虎發現,京津冀在科教協同方面缺乏一致步調,比如,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缺乏系統發展,人才培養與交流、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三地支援共建大學缺乏系統的制度化研究和有效推動。區域內科教協同缺乏系統發展,行政部門整體推進意識有待加強﹔執行力度較弱,區域內一般性互動合作多,缺乏重大和顯著的合作交流活動,合作成效難以突出顯現。

  人才根基撬動創新驅動力。為此,冀有虎建議,在加強頂層設計布局的同時,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健全京津冀區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培育機制,圍繞京津冀區域特色優勢的重大創新領域,突出任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團隊。建立京津冀科技、教育領域的互動機制,促進各類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有效疏解和配置北京的教育資源,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提高整個區域科教領域的運行效率。推動京津冀科技專家庫共享共用,共同搭建京津冀科技領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建立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實現名師、名課、名教材在京津冀各類高等教育體系內開放共享。

  優化創新鏈生態 加快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市委員會主委張鳳寶看來,天津要通過完善區域科技創新生態,強化京津冀一體化創新協同,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總體布局中。

  走訪調研中,張鳳寶發現,目前,仍存在影響天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現實問題,諸如:要素投入欠賬多、本地資源總量低,企業主體能力弱、產學研協同不暢等。此外,轉化融合尚存堵點,創新效益尚待提升,引聚育用尚需優化。

  “強化京津冀協同、優化創新鏈生態,加快天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就是要正視問題,多向發力。”張鳳寶建議,加強政府引導、致力協同開放,推動“科創資源”格局重塑﹔做強企業創新、做優平台創新,引導“兩類主體”協同發展。另外,還要聚焦基礎共性、深化產業融合,構建“創新轉化”完整鏈條﹔促標准拓市場、強核心供應鏈,打造“應用需求”區位優勢。

  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張鳳寶認為,可以通過優化融合機制,完善成長空間,形成“開放匯聚”人才引力。“不僅要深化產學融合、創學聯動人才成長機制,推動高校院所人才柔性流動,加大對種子初創期的支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也要強化對標創新貢獻度的激勵政策,優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和崗位聘用,吸引全球人才落地發展。”張鳳寶說。(記者 劉雅麗 杜洋洋 曲晴 韓雯 張清 劉平)

(責編:唐心怡、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