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奮斗 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濱城”樣板

“智慧零碳”碼頭完成100萬標准箱作業 天津港供圖
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新華社發
致導科技研發的無人機
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入駐企業集中簽約
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范基地 本組圖片 記者 賈成龍 攝
天津港全力推進世界一流港口建設 天津港供圖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市濱海新區,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四年來,濱海新區始終牢記囑托、踐行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重要講話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進步。
2023年1月17日,適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濱海新區四周年,濱海新區正在全面建設美麗“濱城”、加快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新征程上接續奮斗。濱海新區將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深度廣度拓展,勇擔使命、闊步向前,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華彩篇章。
天津港:
乘風破浪 志在萬裡
交出踐行囑托高分答卷
集裝箱吞吐量四年年均增長率超7%,增幅位居全球十大港口前列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港視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特別是海運首先要強起來。要志在萬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新時代的天津港標注了歷史坐標、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四年來,天津港全力推進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港口生產保持爭先領先勢頭,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持續穩定增長,集裝箱吞吐量四年年均增長率超7%,增幅位居全球十大港口前列,發展規模能級實現新躍升,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100萬標准箱。
智慧港口建設加碼提速
在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碼頭前沿集裝箱內外貿船舶一字排開,作業線齊頭並進,堆場內車輛穿梭如織,場橋吊箱井然有序……作為傳統碼頭智慧化轉型升級的典范,變“聰明”的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不斷打破世界在泊船時效率紀錄,迸發出新的活力。
在升級改造傳統碼頭的同時,天津港打造了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引領世界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進入2.0時代。2022年10月13日,隨著自動化岸橋將標准箱從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上吊裝上“中遠海運天秤座”輪,天津港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僅用時33個月,創下從開工建設到完成100萬標准箱作業的全球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用時最短紀錄。“我們正持續攻關動態泊位初始化、車輛轉彎控制模式優化等技術難點,不斷提升碼頭運行效率。我們將以一系列創新創效舉措,繼續領跑世界港口智能化升級和綠色發展。”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僅如此,天津港還按下數字化轉型“快進鍵”,發力新基建,178座5G基站覆蓋全港,構建“北斗矩陣”,織密信息傳輸高速路﹔發力新網絡,強化“物聯智控”,全面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尖端技術與港口各領域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管控中心等一批示范性項目工程。
值得關注的是,不久前,天津港集團聯合華為公司、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首個港口全面數字孿生技術底座——“津鴻”。“津鴻系統可驅動多設備融合,實現跨終端智能協同交互,並連接船、機、人、環境等港口全要素,全面打通各方數據,助力港口業務高效運作,賦能港口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支撐打造全球首個全面工業互聯網化的智慧港口。”天津港集團副總裁楊杰敏介紹。
向綠色低碳港口“硬核”邁進
在北疆港區新港七號路以南,曾經有一片褐色的土壤完全暴露在地表,后來,天津港在這片土地上開展土壤改良和生態治理試驗,將鹼渣地變廢為寶。一次土壤治理方式的創新嘗試背后卻是天津港為港口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四年來,天津港集團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領域、全過程,著力打造以人為本、安全健康、環境友好的世界一流綠色港口,為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港口提供示范引領。目前,在天津港,港區7個碼頭榮獲四星級綠色港口稱號,數量為全國港口之最。
在這幾年間,天津港全力打造低碳發展模式,提速“零碳”港口建設,實現4個碼頭零碳運營,港區風電裝機和光伏發電容量超過2.79萬千瓦,“風光儲荷一體化”綠色能源系統成功並網發電,獲頒行業首個“碳中和”証書。同時,天津港加力推進降碳行動,率先打造“公轉鐵”“散改集”雙示范港口,鐵礦石鐵路運輸佔比達65%,居於全國沿海港口前列﹔大力推廣電動集卡,研發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氫能集卡運輸實現常態化,組建全球港口最大規模清潔能源水平運輸車隊。港口作業機械基本實現“油改電”,自有港作船舶100%使用岸電。
構建內通外聯國際樞紐大港
2022年12月9日上午,一列滿載工業品、生活用品的集裝箱班列從天津集裝箱中心站緩緩駛離,沿著“中蒙俄”經濟走廊奔向亞歐大陸腹地,這標志著天津港2022年中歐(中亞)班列運量突破9萬標准箱,鞏固了天津港陸橋國際班列運量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的領先地位。
四年來,天津港堅持陸向開班列、建網絡、優服務﹔海向拓航線、擴艙容、強中轉,深度參與構建國內大循環,持續吸引促進不同區域間各類要素高效匯聚流動,發起組建中國內貿集裝箱港航服務聯盟,推出“海上高速-FAST”內貿運輸新模式,進一步暢通國內海運南北大通道。此外,天津港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開通天津港至北京平谷鐵路班列,投產京津物流園,實現高端倉儲物流“擴容提升”﹔服務雄安新區,建成天津港集團雄安新區服務中心,開通港口“綠色通道”﹔推進津冀港口協同發展,積極運營津冀、津唐2家公司,做強環渤海“天天班”“兩點一航”服務,環渤海內支線年運量年均增長超過50%。
牢記囑托,志在萬裡。今天的天津港正爭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港口“排頭兵”,在高質量發展航路上乘風破浪、挺立潮頭。
“參與天津港的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恰逢其時”
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李強
“當前,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對港口管理體系和服務模式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能夠在這個大背景下參與天津港的世界一流港口建設,對我而言,可謂恰逢其時。”談到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時,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李強信心滿滿。
2019年9月,李強作為籌備組主要成員啟動建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該項目採用全球首創的智能化碼頭新工藝,所涉及的多項核心技術均屬於行業空白。項目時間緊、任務重,他帶領信息化團隊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整套信息基礎設施和系統的方案設計,並成功入圍國家“5G智慧港口”新基建示范項目。
2020年10月,李強再次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在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開啟了傳統集裝箱碼頭智慧化轉型升級。這也是一條艱難的創新之路,一方面,由於碼頭坐落在吹填形成的人工海島上,堆場的不均勻沉降十分嚴重﹔另一方面,碼頭採用常規的四繩輪胎吊,其全自動改造和聯合生產在全行業尚無成功案例。李強早已記不清解決過多少個難以攻克的問題,嘗試過多少種毫無先例的辦法,但他依然保持著骨子裡的那股倔勁,並不斷用自己的行動鼓勵和感染團隊。
兩年來,李強帶領自動化創新團隊,勇闖科技“無人區”,直面一項項艱巨的挑戰,攻克了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實現了多個“全球首創”突破。由他主創的“全自動四繩輪胎吊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海關智慧管控平台”“流動機械全景監管平台”“基於數字孿生的集裝箱碼頭全景可視化安全管控系統”等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牢記囑托走在前 勇擔使命寫新篇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濱海新區並作重要指示重要講話精神四周年綜述
三地海關深化協作
京津冀三地海關聯合制定外貿物流領域保通保暢措施,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三關互認,已實現257家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名單互認、實驗室檢測結果互認、通關便利共享,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保障京津冀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不斷推進京津冀跨境貨物貿易一體化監管
堅持發展實體經濟
濱海新區在推進轉型升級中構建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1+3+4”現代產業體系。目前新區已建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協同自主創新
2022年,新區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項目62個,總投資620.82億元﹔共引進北京在津新設機構360個,注冊資金928.63億元。京津冀國際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揭牌,京津冀自貿區聯動發展取得多項突破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津秦、津保高鐵相繼開通﹔繞城高速、塘承高速新區段、津石高速天津東段全線貫通﹔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急)診實現直接結算﹔京冀執業醫師在新區實行多機構備案﹔建立了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機制﹔國家海洋博物館、濱海文化中心等景區已成為京津冀地區游客首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點位
時間,勾勒年輪的更迭,刻下前進的印記。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濱海新區視察,提出重要要求,寄托殷切期望。
斗轉星移,歲月更迭。在時間的年輪裡,濱海新區牢記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四年來,這裡全面踐行、一體貫徹新發展理念,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顯擔當、展作為﹔這裡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搭建優質載體平台,吸引資源要素集聚﹔這裡主動對接、共建共享,民生福祉越來越多……新區正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濱城”樣板。
牢記囑托勇擔使命
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走進2023年的天津港,處處是一片熱火朝天的作業景象。往返世界各地的貨輪有序進出,滿載進出口貨物的卡車行駛穿梭,共同奏響新春“開門紅”的序章。
“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特別是海運首先要強起來。要志在萬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四年前視察天津港時的殷切希望。
天津港是京津冀地區的主要出海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誠如總書記所期盼的那樣,這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主動服務重大國家戰略,輻射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不久前,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皮卡車在天津港搭乘“莉莉”輪駛往馬達加斯加。“我們生產的汽車在河北省起運前,已經在天津新港海關完成了提前申報,出口車輛抵達港口后便可以直接裝船發運。便利的通關舉措降低了物流成本,為我們的產品走出國門帶來了便利。”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市場部門負責人劉先生說。
四年來,天津海關和北京市、河北省兩地海關深化協作,完善和優化跨直屬海關協同保障機制和支持措施,不斷擴大京津冀三地創新模式的應用規模,推動津冀港口合作,打造海鐵聯運物流解決方案,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門戶”樞紐。同時,京津冀三地海關聯合制定外貿物流領域保通保暢措施,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三關互認,已實現257家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名單互認、實驗室檢測結果互認、通關便利共享,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保障京津冀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不斷推進京津冀跨境貨物貿易一體化監管。
2022年,天津港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100萬標准箱,實現歷史性突破。這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港並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度服務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推進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最新標志性成果。
“要做好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做大做強了,我們才能夠扎扎實實、名副其實攀登世界高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都有這樣一份責任。”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四年前在視察濱海新區時強調的。
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濱海新區最大的優勢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產業優勢,要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中展現作為。四年來,濱海新區堅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向,在推進轉型升級中構建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1+3+4”現代產業體系。目前新區已建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新區實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項目攻堅行動,力神動力電池、中石化LNG三期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總投資1848億元的高端裝備及先進制造產業園、電科產業園等258個項目開工﹔總投資7869億元的騰訊高新雲數據中心等643個項目加快建設﹔總投資1706億元的中環半導體硅片等194個項目竣工投產,一個個優質項目有效推動了新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勢,濱海新區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扎實邁進。
厚植投資沃土
優質資源要素集聚
“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展示中心視察時的殷切囑托。四年來,濱海新區在創造良好氛圍,搭建優勢載體平台,營造優質營商環境上下足了功夫。
新年伊始,天津首個成規模M0新型產業用地項目——天津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正式啟動,這是新區持續提升產業能級,主動先行先試,打造人產城融合園區的又一重大成果。這裡也迎來了首批入駐的12家科技創新企業。未來產業園將以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務為主導產業,融合研發、中試、檢測、無污染生產等新型產業功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滿足創新主體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研發、小試、中試全鏈條的孵化轉化需求,實現科技園打造京津冀創新成果轉化新高地的遠景目標。
“產業園可以市場化租賃、定制長租、自建開發,這非常符合科技型企業需求。我們計劃將生產制造、聯調測試板塊也放到這裡,形成集高端種植、研制開發、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示范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運營模式。”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胡建龍表示,科芯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號召,2019年初從北京來到濱海新區,如今已有四年,切實感受到了這裡優質的營商環境。
四年來,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曲曲產業協同、自主創新的高質量樂章在這片熱土轟然奏響。截至目前,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吸引4000家企業入駐,其中累計引進北京項目超800家,近三年北京投資企業年均佔比30%,形成了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和科技服務業的“3+1”產業格局。
圍繞創業者的需求去改變園區生態,濱海新區在全國首創以企業為主角的主題園區共同締造理事會共治模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本鏈”深度融合,創新氛圍更濃、營商環境更優、員工生活更便利。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2022年,新區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項目62個,總投資620.82億元﹔共引進北京在津新設機構360個,注冊資金928.63億元。京津冀國際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揭牌,京津冀自貿區聯動發展取得多項突破,新區高質量發展步伐持續加快。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越來越多
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人民滿意。四年來,濱海新區不斷與京冀加強社會事業合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穩步開展。一項項舉措、一次次合作背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是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推進交通協同方面,新區當好京津冀的便捷“出海口”。高鐵建設持續推進,津秦、津保高鐵相繼開通,實現濱海—北京1小時公交化通達。打通公路“斷頭路”,繞城高速、塘承高速新區段、津石高速天津東段全線建成貫通。在教育方面,濱海職業學院與聯想集團(北京)共建“聯想人工智能產業學院”,中國核工業大學落戶濱海新區。醫療衛生領域,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深化和北大醫學部合作共建,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急)診實現直接結算,京冀執業醫師在新區實行了多機構備案。生態環境領域,建立了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推進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及應急聯動,強化北大港濕地等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在文化旅游方面,國家海洋博物館、濱海文化中心等景區已成為京津冀地區游客首選的文化旅游、海洋旅游點位……一項項民生福祉讓百姓盡享濱城新生活。
潮涌正澎湃,揚帆啟新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濱海新區將牢記總書記的深切囑托,接續奮斗、闊步向前,譜寫出高質量發展的華彩篇章!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奏響京津冀深度協同發展合奏曲
科技園企業現已突破4000家,北京來津企業累計達850家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視察並作出重要指示。四年來,科技園牢記囑托,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優化頂層設計、持續構建特色創新生態,切實將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和提升自主創新發展動能作為主責主業,持續增強園區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眾多京津冀創新資源加速借勢落地科技園,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打造區域發展新引擎。截至目前,科技園企業已突破4000家,北京來津企業累計達850家,一首京津冀深度協同發展的合奏曲已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奏響。
創新氛圍越來越濃
牢記囑托,自主創新一直是科技園的主攻方向。近年來,科技園著力構建新一代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務業“3+1”產業體系,引入了眾多高科技企業。四年來,科技園產業定位日趨明確,產業資源加速集聚,產業集群規模初現,形成了以科芯、北方漢王等為代表的智能科技產業,以海河生物、雲南白藥互聯網醫院等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產業,以和能人居、煜伏光伏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索思醫療是一家專注於柔性可穿戴醫療器械研發、智能醫療檢測及醫療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總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不久前,索思醫療同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進行了意向簽約。“科技園是國內率先提出數字醫療產業集群概念的園區,和企業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與此同時,園區有高效專業的招商團隊,為我們的落戶提供了很多政策,這些政策能夠很好地幫助企業未來發展。”索思醫療創始人高林明告訴記者,按照企業規劃,2023年,企業將加大在北方地區的產業布局,同時加快發展“出海”業務,濱海新區具備港口優勢,能為企業發展增添助力。按照計劃,索思醫療將在科技園設立互聯網醫院及醫療器械生產主體,未來還有望借助M0新型產業用地項目打造企業北方總部。
索思醫療提到的M0新型產業用地項目指的是不久前啟動的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M0新型產業用地是指融合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等新型產業功能以及相關配套服務的用地,將滿足創新主體在科技園研發、小試、中試全鏈條的孵化轉化需求,對未來科技園持續吸引京津冀及其他地區創新資源聚集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除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外,科技園還聚集了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范基地、天津(濱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天津科技大學科技園、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濱海石化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已在科技園形成專業化強、應用場景足、服務效能好的創新保障體系。與此同時,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北塘中關村科技園中心法庭、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陸續投入使用,已在科技園形成集知識產權創造、審核、運用、服務、保護於一體的服務體系,為科創企業量身打造了知識產權保護“屏障”。
這幾年,園區企業尤其是北京企業在集聚科技資源、創造知識產權、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作用日益凸顯。其中,海河生物獲評天津市首家德勤中國明日之星項目,一瑞生物成為科技園首家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天翔翼、濱中科訊等企業入圍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氛圍越來越濃。
打造協同發展典范
產業協同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科技園作為天津經開區產業協同發展“最優承載地”之一,吸引了眾多北京企業落地。
核心研發在北京,成果轉化來天津。來自北京中關村的致導科技主營無人機研發,是2017年首批落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企業。在“類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的支持下,在2022年舉辦的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發展論壇上,致導科技AheadX QP532混合翼無人機正式對外發布,彰顯了企業蓬勃的創新發展力。
“從前幾年主打無人機單一航電模塊研發生產到今年實現整機研發制造,我們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幾年來,我們在科技園已經實現了躍升發展。”致導科技CEO李曉宇表示。雖然研發出了全新的產品,但面對市場的大量訂單,由於產能不足,當時的致導科技卻無法大展拳腳。
在企業將問題反饋給科技園后,科技園隨即幫助企業解決了問題。在科技園的支持下,企業在泰達無人裝備產業園內擴大生產規模,面積接近2000平方米,是目前面積的近3倍,能夠實現產品批量生產。同時,跟隨企業從北京來到天津的十幾名員工現在都已在新區落戶、定居,新員工也在不斷擴充,公司規模穩步提升,發展動力愈發強大。此外,致導科技也成了首批入駐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的企業之一,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
除了產業轉化協同,作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的重要平台,科技園也在推動服務協同、招商協同、創新協同等方面全面發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
近年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不僅在落戶、購房、醫療、教育、融資、稅收等方面接連獲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大禮包”,也在不斷優化頂層設計,持續構建特色創新生態,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加速打造協同發展典范。
“用更優質服務讓科技從業者心無旁騖地投身到創新事業之中”
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范基地聯合黨委書記
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毅
2023年,是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揭牌成立七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四周年。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示范基地聯合黨委書記、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毅全程參加了總書記視察的接待匯報。時至今日,言猶在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令無數創新創業者歡欣鼓舞,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鄭毅表示,四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融入其中,受益其中,全力把園區運營和服務企業做得更扎實,形成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我們引項目、搭平台、強服務、作示范。”鄭毅說,四年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和提升自主創新發展動能作為主責主業,確定了以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為主的“3+1”產業體系,並吸引眾多創新資源向科技園聚集,如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具備從早期科技孵化為主的發展階段,向高成長型企業引育轉型的條件。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科技園全力推動M0新型產業用地的規劃建設,讓企業實現從研發、小試到中試全鏈條的孵化轉化,把城市發展的紅利讓利給企業,科技園從科技、金融、人才、資本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不僅如此,為了讓企業及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四年來,科技園與北京協同聯動日益緊密,園區配套日趨完善。園區首創的免費擺渡車、百問百答手冊、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人才一卡通等創新經驗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濱海新區在科技園范圍內啟動建設Z2、Z4線地鐵換乘站﹔天津市濱海新區中醫醫院投入運營﹔北塘文體中心功能提升、嘉庭公寓擴建、龍湖幼兒園投入使用……
目前,科技園企業已突破4000家,累計注冊資本金1806億元。“2023年,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圍繞爭創一流的創新生態、一流的體制機制、一流的優質配套要素、一流的政策環境、一流的主題園區,不斷完善協同創新載體,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向科技園聚集,重點推動一批生物醫藥、智能科技等科技企業來津轉化,結合科技服務雨林基金,加強科技企業梯度培育,支持高成長性、科技屬性強的企業發展壯大。”鄭毅表示,將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更加堅定地落實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主線,不打折扣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政治定力,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協同合力,用更優質服務讓科技從業者心無旁騖地投身到創新事業之中,聚焦推進更多新技術、新應用及優質資源落地轉化,以科技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提速換擋,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示范區。 (記者 王梓 張廣艷 趙賢鈺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