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出台16條支持政策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推進制造強區之進

目標 到2027年,濱城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1萬人以上
培訓人才
◎ 聚焦“1+3+4”重點產業培育產業人才,鼓勵企業組織開展項目定制培訓
◎ 鼓勵產業(人才)聯盟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濱海新區公共實訓中心等各類培養載體設立產業學院
◎ 鼓勵各開發區開展數字技能人才試驗區創建,分職業、分方向、分等級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工作
激勵人才
◎ 深入實施“海河英才”人才引進政策,鼓勵新區產業工人在濱城落戶
◎ 對於新區引進認定的高技能人才,在租房、購房時給予相應的支持
◎ 實施人才服務証制度,經企業認定技能人才可按照層次享受成長樂業和宜居樂游各項支持服務
◎ 支持企業設立技能津貼,鼓勵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發揮技能、帶徒傳技
◎ 鼓勵高技能人才參與專業技術評審
◎ 積極推薦高技能人才中的先進人物作為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人選 ◎ 支持面向符合條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 積極推薦具有優秀品質和高超技藝的高技能人才參評區級、市級、國家級榮譽稱號並給予相應獎勵資助
◎ 鼓勵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技術創新成果入股、崗位分紅和股權期權等激勵
日前,記者從區人社局獲悉,濱海新區出台《濱海新區深化產教訓融合發展加強新時代“技能濱城”建設的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圍繞完善四項機制,提出16項重點任務,進一步加強創新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隊伍建設,為制造強區和創新立區提供人才支撐。
根據實施辦法,濱海新區將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以服務發展、穩定就業為導向,推進產教訓融合,培養供需匹配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到2027年,濱城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1萬人以上。
完善實施產教訓融合技能人才培育
一是開展產才供需精准對接。圍繞新區“1+3+4”產業體系,以產業(人才)聯盟為載體,開展供需調查,繪制高技能人才圖譜,動態發布新區重點產業緊缺技能人才需求目錄,聚焦信創、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區級重點產業,制定緊缺職業培訓標准及補貼標准,擴大技能人才培訓規模,提升培訓適配性。
二是深化產教訓融合培養模式。培養一批既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能傳授操作技能的復合型“雙師”隊伍。緊密圍繞濱城產業需求,通過校企共建“雙軌”育人,培育復合型技能人才。支持院校開展學歷証書、職業技能等級証書“雙証”教學,推行“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企”定制化、定向化、訂單式培育模式,促進學業與就業“雙業”銜接。
三是支持開展重點產業項目定制培訓。聚焦“1+3+4”重點產業培育產業人才,對國家職業資格、技術等級等基本培訓制度未涵蓋,但在天津市或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項目,採取“一企一策”,鼓勵企業組織開展項目定制培訓,按照每人1000元標准給予企業補貼支持。
四是支持發展產教融合培育載體。鼓勵產業(人才)聯盟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濱海新區公共實訓中心等各類培養載體設立產業學院。對經各類培訓載體定向就業培訓后實現穩定就業的,按照每人500元標准給予培訓機構補貼。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依據有關規定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五是培育新型產教融合技能人才。鼓勵各開發區開展數字技能人才試驗區創建,分職業、分方向、分等級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工作,符合條件的人員,在享受培訓費補貼的同時,可以在一年內申請1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費補貼。爭創國家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重點聯系城市,創新開展新業態、新職業技能培訓。實施鄉村工匠培育計劃,開展“鄉村建設帶頭工匠”專項培育行動,集中培育500名帶頭工匠,注重從工作實績、業績成果等方面評價有真才實學的“田秀才”“農把式”等鄉村人才。支持農村技能人才創業就業,按相關條件可申請最高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在規定貸款額度、利率和貼息期限內全額貼息。
六是推進培訓資源互聯共享。鼓勵企業利用自主研發培訓平台面向社會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推行公共實訓基地、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共享培訓項目、課程內容、師資教材、場地設備等資源,大力推廣“互聯網+職業培訓”模式,推動信息網絡技術在職業技能培訓領域的應用,提高培訓便利度和可及性。
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制度
七是實施技能人才留“濱”計劃。深入實施“海河英才”人才引進政策,進一步放寬新區落戶限制,鼓勵新區產業工人在濱城落戶。對於新區引進認定的高技能人才,在租房、購房時給予相應的支持。進一步加強對技能人才的服務和關懷,持續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向創新型用人主體放權賦能。實施人才服務証制度,經企業認定技能人才可按照層次享受成長樂業和宜居樂游各項支持服務。
八是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引領作用。支持企業設立技能津貼,鼓勵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發揮技能、帶徒傳技。優先在產業(人才)聯盟中開展“濱海新區技能大師工作室”遴選工作,每年遴選3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分別給予20萬元建設補助資金支持。鼓勵企業根據需要,建立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挂帥”以及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的制度。探索將高技能人才配置狀況作為參加重大工程項目招投標、評優和資質評估的重要因素。
九是優化技能人才服務供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行動,開拓外省市技能人才供給基地和合作院校,定期組織企業赴外省市開展社會招聘、校園招聘、校園推介等活動,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院校向新區輸送技能人才,按照一定標准給予人力資源服務補貼、招聘補貼、院校頂崗實習補貼等資金支持。
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
十是完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形成由學徒工到首席技師構成的“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鼓勵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按有關規定申請參加相應職業(工種)的職業技能評價。支持面向符合條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十一是健全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完善由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等構成的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評價格局。推行技能人才等級認定,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運用評價方式開展技能等級評價,打破學歷、資歷、年齡、比例等限制,直接認定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對符合條件的職業院校或社會化機構,按規定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十二是優化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健全以職業能力和工作業績為導向、注重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方式。推動濱城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稱比照認定。暢通專業技術人才與職業技能人才發展通道,鼓勵高技能人才參與專業技術評審,支持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職業技能等級評價。
十三是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舉辦“濱城工匠杯”職業技能競賽,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分職業、分層次開展技能競賽,打造京津冀亮點賽項品牌,給予賽事承辦單位20萬元資金支持。開展相關理論研究和成果轉化,對獲獎人員在資格晉升、賽事獎勵、推先評優等方面予以獎勵和支持。
建立技能人才激勵機制
十四是加強技能人才政治引領。注重從生產一線、基層崗位的技能人才中發展黨員,積極推薦高技能人才中的先進人物作為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人選。廣泛宣傳高技能人才事跡,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增強技能人才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十五是加強技能人才榮譽稱號激勵。完善濱城技能人才獎勵激勵機制,建立區領導聯系服務技能大師制度,經濱海新區推薦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或官方認証技能競賽前三名的,優先推薦區級榮譽稱號並額外享受區級待遇。積極推薦具有優秀品質和高超技藝的高技能人才參評區級、市級、國家級榮譽稱號並給予相應獎勵資助。
十六是保障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組建濱海新區技能人才評價委員會,推動技能人才技藝傳承、課題研究、項目攻堅等工作。指導企業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鼓勵企業落實高技能人才在薪酬水平、職級晉升、技藝傳承方面的待遇。鼓勵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技術創新成果入股、崗位分紅和股權期權等激勵。(記者 王連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