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大力培優鄉村特色產業:一朵菇傘撐起一個“食用菌之鄉”

2023年03月13日10:01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朵菇傘撐起一個“食用菌之鄉”

  天津“大水缸”於橋水庫北,薊州“東大門”出頭嶺鎮,36個村23個種蘑菇。

  蘑菇味美,香飄古今,明代就有《採菇曲》,“白如白玉簪,香如玉田禾……”如今一朵菇傘撐起一個天津市“食用菌之鄉”。

  早7時,官場村,佔地517畝的雙河灣產業園裡菇農正忙。一個菇棚內,“俊國農場”經營者田俊國摘完香菇,裝車,向東3公裡到出頭嶺村,再向東2公裡到孟各庄。兩村收購點車來車往,每天將全鎮產的香菇、平菇、羊肚菌、白靈菇等運往全國。

  蘑菇一種23年,出頭嶺鎮種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我市首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2018年,鎮裡第一家食用菌干品加工企業就實現了出口。去年,出頭嶺香菇特色小鎮還被列入天津市第五批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6000畝的產業規模、5000多戶的營收,催生批量專業隊伍,“制棒(菌棒)的制棒,拌料的拌料,採摘的採摘……分工越來越細。”出頭嶺食用菌產銷協會會長戴建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評為2007年度優秀科技特派員。那年,出頭嶺正“火”。

  越是發展靠前,越易早遭遇“成長煩惱”。“以白靈菇為例,早年賣17塊錢一斤,雇工十幾塊錢一天。現在賣價漲不多,人工費漲差不多10倍。”戴建良說,除人力成本增加,市場飽和、同質化等因素疊加,一度消磨大伙心氣兒,“傳統種菇越種越難,必須轉型。”

  轉,朝哪兒轉?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奔往“現代化”,出頭嶺再寫“嶺先”。

  李家倉村,國家級合作社國林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傳統種菇基地,現在是食用菌新品“產房”。工廠化菇棚裡仿佛裝了空調,制冷、制熱、出風自動啟停,溫濕可控﹔食用菌“離地上架”,立體種植最大限度利用了空間。“高顏值”的金耳,高賣價的紅托竹蓀、繡球菌,畝產提高的羊肚菌等菌種陸續試種,“過去起家靠‘種’,種蘑菇﹔現在發展重‘種’,新品種。”合作社負責人陳國華說。

  制種瞄大市場,“合作社籌劃建1500平方米‘淨化空間’,為液體菌種搭‘手術台’。”

  加工也邁新步,“研究出羊肚菌代餐粉,正跟食品廠談合作”……

  一產接“二”,正連“三”。

  聚集各類食用菌的“蘑菇宴”正在一個名為“祥和張家”的農家院裡烹調,“幾步外是雙河灣,十裡八裡盡菇棚,食材現買現做。”經營者張賀祥說,食客也是游客,鄉村越來越美,周邊文旅生態資源豐富,“薊州全域旅游,當北部山區足夠‘火’,東部也一定‘熱’起來。”

  轉向“現代化”,要做的事不少。鎮黨委書記楊佔雷說,“今年全力打造‘蘑菇小鎮’,改造菇棚,搭載智慧功能﹔擴種高端羊肚菌,引入榆黃菇、金耳等新品種﹔在朱官屯建香菇小鎮特色產業聚集區,引入農產品初、深加工項目﹔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等。”

  農業農村現代化,各涉農區各相關單位都在盼,都在干。

  放眼全市,天津明確提出到2027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的總目標,確定了未來五年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5個方面18項工程131項重點任務,其中在突出培優“土特產”和發展鄉村旅游上,將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加快發展食用菌、“三辣”、河蟹等特色產業,年畫、葫蘆等鄉土產業和預制菜加工、食品精深加工等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涉農區全域旅游,拓展鄉村旅游新業態,著力打造城市人群鄉村旅游目的地和“周末消費”新模式。(記者 劉雅麗)

(責編:唐心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