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美麗“濱城”建設步履堅實(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紀實
繁忙的天津港。圖片為濱海新區提供
中鐵盾構機下線。圖片為濱海新區提供
中新天津生態城東堤公園。圖片為濱海新區提供
倚靠京津冀,面朝渤海灣,眺望太平洋,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得天時地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濱海新區考察時指出:“要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天津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台,先行先試重大改革措施,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
2006年5月,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2009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濱海新區﹔
2015年4月,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濱海新區天津港東疆片區正式挂牌運行﹔
2021年8月,天津自貿試驗區濱海高新區、中新生態城聯動創新區成立﹔
…………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濱海新區200多萬干部群眾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新時代美麗“濱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270平方公裡的熱土,鋪展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讓每個有創新夢想的人點燃夢想,讓所有的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浪向15度,流向10度!准備入水!”巨大的屏幕上“風高浪急”,中海油海上油氣平台導管架安裝全過程的模擬仿真現場,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傳統的模擬依托我們自己的工作站,需要連續進行7天,在這裡隻要4小時。幫助完成這一轉變的,是‘天河’的超級算力。”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首席工程師喻龍感慨。
喻龍所說的“天河”,就是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從2010年“天河一號”部署完成,到如今“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成功研發,“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經歷了從“趕”到“超”的跨越式發展。
從千萬億次到億億次,再到現在的百億億次,“天河”的每秒算力在突破極限的同時,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
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濱海新區的優勢也是創新。緊緊依托創新驅動,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為主的新型支柱產業,濱海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臻完善,高質量發展根基更為穩固。
2022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超1.1萬億元,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產業優勢凸顯,成為穩定全市經濟大盤的“壓艙石”。
發力創新驅動,鍛造國之重器。走進濱海新區現代產業展示交流中心,“胖五”火箭、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儲卸油平台、水下滑翔機、矩形盾構機……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生動展示新區的研發制造能力。
發力創新驅動,瞄准新興產業。衛星柔性智造中心建成投用,飛騰騰瓏E2000芯片實現量產,全自主雙100G智能網卡芯片填補國內空白……濱海新區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發力創新驅動,厚植發展沃土。“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我們優化創新平台,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創新。”濱海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李剛告訴記者。
如今的濱海新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過4600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400多家,“雛鷹”“瞪羚”和領軍(培育)企業超2500家,創新主體“底盤”不斷壯大。
今年初,濱海新區總投資1208億元的122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先進制造業項目49個,總投資649.3億元。到2025年,濱海新區將建起智能科技、信創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經濟6個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我們將進一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優化創新生態,壯大創新主體,讓每個有創新夢想的人點燃夢想,讓所有的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說。
融入高質量發展大局——
“核心研發在北京,成果轉化來濱海新區,協同發展有了新樣板”
距北京中關村東南170公裡的渤海灣畔,坐落著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落地濱海新區,有兩個想不到。一是園區提供了特別合適的試飛場地,從辦公樓出發隻要七八分鐘﹔二是房租減免、裝修補貼,持續發展有了動力。”對科技園給予的政策支持,致導創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曉宇印象深刻。
2014年,致導科技在北京中關村成立。2017年初,李曉宇帶領團隊來到濱海新區,成為第一家從北京中關村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落地的科技企業,“我們要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創新研發和生產中,推動無人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核心研發在北京,成果轉化來濱海新區,協同發展有了新樣板。”一見記者,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旭東就興奮地說。
“在北京,我們實現了關鍵技術研發積澱,濱海新區則為技術落地提供了應用場景和成本優勢。”李旭東介紹,借助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平台,科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緊密結合,在全國投產了10余個智慧化農業種植生產基地。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合作功能區,濱海新區主動融入協同發展大局,用大擔當擁抱大機遇。
優勢互補,成長空間更大。
走進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車間,19套機械臂在智能制造系統的配合下熟練操作,平均24秒就下線一台台式機,還能滿足小批量、多批次的復雜機型生產切換。濱海新區,已成為聯想集團戰略轉型的重要基地。
聯想只是縮影。近年來,濱海新區搶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窗口期,持續提升載體功能,加強現代服務業、金融、社會事業等重點項目導入,著力打造標志性承接集聚區,協同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深度融合,發展舞台更廣。
天津港發揮樞紐港優勢,與河北港口共建世界級現代化港口群,推動區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格局。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起“專業化大平台+眾創空間+孵化器”的創新創業綜合平台,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碩果累累。
協力同心,服務措施更好。
深化“跨省通辦”,建立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通辦聯動機制,共同推出4批179項“同事同標”事項。推進京津冀金融同城化,實現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政策京冀企業共享……一項項舉措、一次次合作背后,是看得見的實惠、摸得著的成效,是眾多經營主體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
“持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利企便民”
近日,林德英利(天津)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進口的兩個集裝箱汽車零配件,順利運抵天津港。採用天津海關推出的“船邊直提”模式,貨物從船上裝卸到貨車上,再到運至企業倉庫,全程用時僅2個小時。
“隻需辦理一張單據,就可以完成從鐵路運輸到乘船出海,效率高了,成本低了。”在東疆保稅港區中鐵天津集裝箱中心站的展板上,海鐵聯運路線輻射華北、西北、東北,天津中鐵聯合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達逐一介紹。
“今年,新區將出台優化營商環境6.0版方案,形成創新引領、協同落實、優化提升三張清單,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主任李長洪說。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國際雙循環動力和活力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靜靜躺著109枚公章。2014年5月20日,濱海新區組建全國首家行政審批局,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109枚“卸任”公章,成為濱海新區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的生動見証。
“牢牢鉚住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持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利企便民。”李長洪表示。
改革紅利不斷釋放,開放活力充分激發。
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6個維修機位排得滿滿當當,技術人員干得熱火朝天。“往年這個時候,機庫裡經常是空空的,而今年幾乎每個機位都沒有閑下來過。”公司總經理陳健聰說,“海關推出‘維修改裝+租賃’業務監管模式,為綜保區內租賃飛機的交易處置提供了更多選擇。我們計劃啟動第三條‘客改貨’改裝線,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
作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濱海新區充分用好自貿區資源,推動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空客、豐田、三星等100多家外資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設廠,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濱海新區全區外貿進出口總值佔到全市70%以上。其中,自貿試驗區用佔全市1%的土地,貢獻了天津全市四成的實際利用外資額、30%的進出口額。
鑄就高質量發展品質——
“錨定綠色,鎖定低碳,在轉型升級中融入新發展格局”
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碼頭,貨箱林立。1000多米碼頭岸線上,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穿梭不息﹔百米外的智控中心裡,智能水平運輸管理系統正通過“5G+北斗”導航控制機器人“大腦”,完成裝卸工作。
2021年10月,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正式投產運營。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用三年時間改造天津港碼頭,裝卸效率全國領先。”天津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褚斌說,“錨定綠色,鎖定低碳,在轉型升級中融入新發展格局,天津港將繼續實干苦干,力爭把所有碼頭打造成智慧綠色碼頭。”
“智慧零碳”碼頭北側,巨型風機迎著海風轉動。“這是我國港口首個‘風光儲一體化’智慧綠色能源項目,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營銷部港口岸電負責人賀瑞介紹,系統並網發電后,每年總發電量達到2330.2萬千瓦時,節約標准煤約734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萬噸。
綠色,是美麗中國的底色,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今日濱海新區天藍、地綠、水清,高質量發展底氣足。
著眼智慧、節能,發展身姿愈發輕盈。
在車位停好車,機器人自動對接充電,電動汽車還能變身“充電寶”反向給電網送電,賺取峰谷電差價﹔造型頗具未來感的光伏座椅既是藍牙音箱,又可以給手機無線充電……這種科幻片中的場景,實實在在發生在濱海新區。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濱海新區考察期間,國家電網職工張黎明向總書記做了匯報演示。去年,張黎明和他的團隊又研發出移動共享充電樁項目:“我們的初衷就想讓同事干活兒更安全、更省勁,讓百姓用電更方便、更安心。”
著力減污、擴綠,發展成色更加亮眼。
推進“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完成北大港濕地生態補水9900萬立方米,實施“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造林300畝、提升改造201畝……工信部近日公布2022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來自濱海新區的13家企業上榜。去年,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碳排放成交量611萬噸,位列全國第三。
傳遞高質量發展溫度——
“幼兒園學位充足,出門就是大花園。作為新濱城人,特別幸福”
綠樹繞新居,人在花中行。家住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在散步的市民趙立元豎起大拇指:“這裡是產業新城,也是宜居家園!”
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生態城擁有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河、湖、灣、海交相輝映,藍綠空間佔比超過50%,觀海聽濤、游湖賞綠,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00萬人次。
去年底,一汽豐田第1000萬輛汽車在濱海新區下線,在國內豐田合資企業中率先晉級千萬陣營。創造這一紀錄的,是坐落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一汽豐田新能源工廠。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動中國電子智慧科技產業園、產融智能科技產業園等產業載體建設,強化產業服務設施配套,推進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落地和本地配套企業壯大,構建汽車全產業鏈生態圈。”生態城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依托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優勢,朝著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四宜”城市不斷邁進。高速聚集的港產城融合發展動能,惠及萬戶千家,成為民生福祉。
“剛來濱海新區時就想著掙了錢回老家買房,孝敬父母。現在呢,父母都跟著我來新區安居。”來自河北邢台的王攀,在濱海新區汽車制造配套行業工作,“幼兒園學位充足,出門就是大花園。作為新濱城人,特別幸福!”
昔日1/3鹽鹼荒地、1/3廢棄鹽田、1/3污染水面的不毛之地破繭重生。去年,中新天津生態城常住居民突破12萬人。
家住南開區的郭佳在濱海新區工作,往返於市區和新區間,每天三個多小時行在路上。隨著高鐵濱海站投入使用,從天津站到濱海新區,通勤隻要30多分鐘。
除了“班車化”的京津城際高鐵,濱海新區還擁有濱海西站、濱海北站和塘沽火車站。城市建設提速,繞城高速全線通車,軌道交通加快建設,“津城”“濱城”溝通協作更加密切。
前不久,一塊長19.2米,高10.88米,單面面積約209平方米的巨大LED屏幕,亮相於家堡濱河公園。不少市民慕名而來,在這個天津市首塊8K超高清大屏前沉浸式欣賞節目。有產業、有生活、有人氣的朝陽之城,在“濱城”核心區於響片區全新開啟。
未來,約6.1平方公裡的於響片區將打造“濱城”城市客廳、現代金融中心、新經濟總部基地,力爭到2025年,就業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
“堅持港產城融合、組團發展、職住平衡、城鄉一體,濱海新區將繼續聚焦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建設天津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中展現更大作為。”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表示。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
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天津濱海新區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實際行動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18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