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音樂學院——

扎根城鄉基層 傳遞溫暖力量(藝近人和)

武少民
2023年04月20日10: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扎根城鄉基層 傳遞溫暖力量(藝近人和)

圖①: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前排右)帶領天津音樂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在盤山腳下為群眾演出。劉東岳攝

圖②:天津音樂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在天津市和平區新星小學為農民工子女開展“美育小課堂”文藝輔導。汪幼漪攝

圖③:《永遠的新娘》劇照。金 仲攝

  核心閱讀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天津音樂學院組建“紅色文藝輕騎兵”以來,組織開展聲樂、器樂、話劇、舞劇等公益文化活動500余場,為群眾送去溫暖和力量。

  在鄉村學校,他們不僅帶來音樂課,還帶來資金,改建音樂教室,購置教具,修繕教師宿舍。他們在學校建立了幫扶支教基地,以聲樂系師生輪換的方式長期“駐扎”。

 

  田埂邊,歌曲鏗鏘﹔高原上,鄉音裊裊﹔海河畔,引吭放歌激情豪邁﹔邊防連隊中,戰歌嘹亮情洒邊關……這支天津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城市、鄉村,甚至到達祖國的邊疆,不斷擴展自己的舞台,播撒藝術的種子。2022年,天津音樂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演藝中心成為天津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越來越多師生扎根基層沃土,尋找音樂的靈感,謳歌偉大的時代。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天津音樂學院組建“紅色文藝輕騎兵”以來,吸引了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15個教學系部以及附中1000余名師生,每年有計劃、分層次、多形式地走進校園、社區、軍營、鄉村、企業等,組織開展聲樂、器樂、話劇、舞劇等公益文化活動500余場,為群眾送去溫暖和力量。

  “群眾在的地方,舞台就應該在”

  秋風乍起,秋雨綿綿。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一輛演出大篷車行駛在天津市薊州區山間。彼時,剛上任不久的天津音樂學院副院長、歌唱家王宏偉,帶領“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薊州區官庄鎮,在盤山腳下為當地農民送上一台“學史力行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文藝演出。

  顧不上一路勞頓,師生們手腳麻利地卸車裝台,又迅速上妝、換裝,精神抖擻地登台演出。觀眾們打著傘、穿著雨衣,在台下歡呼。

  一位50多歲的大姐緊緊拉著王宏偉的手,遲遲不願放開。她激動地說:“從來沒想到,平時在電視裡才能看到的藝術家能來到田間地頭,專門為我們演出。”

  雨一度下得很大,但沒有一個人離開。“我深深感受到了百姓對於藝術的渴望。群眾在的地方,舞台就應該在。我們一定經常帶著學生把最好的演出送上門。”王宏偉說。

  2021年重陽節,天津市寶坻區牛家牌鎮吳家牌村,歌聲飛揚、熱鬧非凡。男聲獨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雄渾質朴,手風琴獨奏《牧民之歌》熱情奔放,二胡合奏《賽馬》《戰馬奔騰》氣勢磅礡,古箏重奏《漁舟唱晚》婉轉悠揚……“紅色文藝輕騎兵”走出校園,送來精彩的文藝演出。

  參加演出的同學們還提前為老人准備了重陽糕。“我們年紀大了,雖說吃穿不愁,但有時會感到孤單。”69歲的村民吳定河說,同學們把演出送到家門口來,唱老人們喜歡的歌兒,奏老人們喜歡的曲兒,大家是真高興。

  “紅色文藝輕騎兵”還積極發揮專業特長,精准對接需求,為天津市海河醫院等醫療衛生系統醫務人員開設“團體音樂心理減壓工作坊”,為醫護人員子女開展天音“成長守護”行動和公益家教服務。

  以老院長王莘和杰出校友施光南等為代表的老一代音樂家們,創作了大批反映火熱社會生活、民族風貌的優秀作品,留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65年來,天津音樂學院始終堅持這一傳統,帶領學生走進工廠、農村,將“音樂會”唱響在修筑海河堤防的工地上……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時代優秀文藝創作的“錦囊”

  話劇《趙一曼》公益演出數十場,觀眾覆蓋機關干部、部隊官兵、大中小學生、城市建設工人等上萬人。“那是一段悲壯的歷史,觀看的過程中多次留下滾燙的淚水”“是趙一曼等革命先輩讓我們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我們要主動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些觀后感,一直鼓舞著天津音樂學院的師生們。為更好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校設立了“沉浸式”文藝黨課,排演了革命歷史題材話劇《趙一曼》,並將話劇舞台搬到軍營,與廣大官兵重溫英雄趙一曼的故事。精彩投入的演出讓全體官兵備受鼓舞、士氣高昂,現場多次響起熱烈掌聲。

  作為教育部“音樂黨史”系列活動天津區域牽頭高校,天津音樂學院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感染人、教育人的功能,在經典巡演、重點聯演和“雲端”匯演等紅色主題演出中精心選擇曲目,既保留廣受好評的經典曲目,又根據觀眾年齡、職業特點和喜好,靈活安排有針對性的曲目,累計演繹紅色音樂200余首。情景詩朗誦《狼牙山五壯士》,入選教育部第五屆《傳承的力量》“七一”特別節目﹔朗誦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吹號者》《紅船頌》等,獲得天津市學校美育實踐課堂展演活動一、二等獎,等等。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緊跟時代發展要求,精准對接群眾需求,通過文藝演出,讓紅色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講述沂蒙紅嫂事跡的原創舞劇《永遠的新娘》,一經演出就廣受贊譽。火線入黨、抗擊日寇、汶水架橋、轉運傷員,一幕幕情景再現,離不開創作團隊的精心構思和編排。該劇由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副教授王達等領銜創作,由所在系部的本科在校生登台演繹。喝著滔滔沂河水、嚼著煎餅在沂蒙山區長大的王達,2005年進入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任教,長期從事教學與創作工作。為了創作出精品,他帶著導演組到山東蒙陰縣野店鎮採風。在這裡,他們遇見了沂蒙紅嫂的后代。得知是要創作編排有關沂蒙紅嫂的民族舞劇,老鄉們聚攏過來,爭先恐后地講述當年支前抗戰故事。

  熱情的老鄉拿來了剛攤好的煎餅。一位老大爺把家裡的獨輪車也推了過來,手把手教主創人員如何使用。老大爺說:“當年打仗的時候,獨輪車為革命做過貢獻。這輛獨輪車你們推回天津吧,希望能給你們排舞劇出點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時代優秀文藝創作的“錦囊”。“我們近期要去臨沂等革命老區,給父老鄉親們演出,讓他們看看當年的‘紅嫂’。”王達說。

  “結對子、種文化,我們一直在路上”

  劉新竹是薊州區尤古庄鎮大龍臥村中心小學的學生,和村裡很多孩子一樣,她從小就喜歡唱歌,但苦於學校一直沒有專業音樂教師,演唱技能很難提高。

  2018年,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來到了學校。他們不僅帶來音樂課,還帶來資金,改建音樂教室,購置教具,修繕教師宿舍。他們在學校建立了幫扶支教基地,以聲樂系師生輪換的方式長期“駐扎”。

  聲樂系學生戴存翔是小分隊中的一員。他每次來給孩子們上課,都要乘坐3個多小時大巴車,再換乘三輪車。戴存翔說:“走到基層,接觸了孩子,我才真正懂得了奉獻的意義,找到了自我價值。結對子、種文化,我們一直在路上,永遠不會止步。”

  在小分隊的精心教導下,劉新竹和同學們學會了專業的氣息控制和發聲方法,還組建了合唱隊。“紅色文藝輕騎兵”播下的這粒音樂種子,正在田間沃土生根發芽。

  2021年,天津音樂學院54名師生組成援疆實習支教團,奔赴新疆和田地區開展支教工作。“我守望麥田,不是為了收獲,而是把自己融入那無盡的麥浪。”鋼琴系2018級本科生趙予淞援疆歸來,在日記裡寫下這樣一句話。

  兩年前,趙予淞報名“紅色文藝輕騎兵”,前往新疆支教。從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用音樂與當地的孩子們對話。盡管知道當地學校有琴,趙予淞還是通過勤工儉學買了一台電鋼琴,從天津背到新疆。起初,學生們喜歡靜靜聽,慢慢地開始主動點歌,讓小趙老師彈。“那裡的孩子對音樂很敏感,聽到熟悉的節奏和旋律,就會跟著唱起來。” 趙予淞說。支教結束時,他將電鋼琴留在了新疆。他相信,琴能帶著自己的音樂和夢想,像種子一樣扎根發芽。

  2021年11月18日下午,天津市昆明路小學音樂教室裡響起充滿童真的歌聲。這是“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昆明路小學開展課后服務活動,輔導孩子們學唱原創合唱作品《黨的故事在心裡》。面對小朋友,師生們以活潑的“音符手勢”開啟課程,寓教於樂,一下調動起孩子們的情緒。獨唱《多情的土地》用美聲唱法表現音樂的美感,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喝彩。“你們會唱《我和我的祖國》嗎?” “會!”孩子們齊聲回答。於是,在鋼琴伴奏下,所有人一起唱起這首歌。

  開展藝術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優秀隊員們,畢業后也積極響應號召,投身基層志願服務。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2020屆本科畢業生陳澤熹畢業后,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赴西藏拉薩。她說:“參與‘西部計劃’和參與‘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意義一樣,就是在壯美的土地、在基層的大舞台上,踐行使命、奉獻青春。”

  推動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讓更多人擁抱藝術

  4月的校園,海棠花開,樂聲悠揚。“紅色文藝輕騎兵”正在舉辦民族歌劇名師講堂,邀請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等深受群眾喜愛的名家走進學校授課。

  師生席地而坐,與名師面對面,同時,廣大音樂愛好者與名家也在線上進行互動。在兩個多小時的專家現場教學課中,閻維文指導學員練聲,引導大家養成更科學、更良好的發聲習慣,還演唱了歌劇《長征》中《我的愛人你可聽見》《寒夜中》等經典唱段。

  一端,是現場的生動分享﹔另一端,是線上直播間裡的熱鬧非凡。

  “線上直播普及性之廣,已讓‘雲端’成為我們‘紅色文藝輕騎兵’文藝惠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王宏偉說。今年天津音樂學院再次復排民族歌劇《同心結》,也將邀請工人、農民、大中小學生等愛樂者走進劇院觀看,還將通過直播進行展演。

  “紅色文藝輕騎兵”開展的系列線上直播活動場面一直很火爆。2022年,天津音樂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舉辦了“與人民同行 為時代放歌”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專題研討會和“回響——天津音樂學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交響音樂會”,200多萬網友在線實時觀看,共享紅色視聽盛宴。他們充分利用融媒體平台,推動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讓更多人擁抱藝術。

  “天津音樂學院‘紅色文藝輕騎兵’要演繹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用更多方式,服務更多基層群眾。” 談到“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未來,王宏偉信心滿滿。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20日   第 20 版)

(責編:唐心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