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理】天津:黨建引領增強為民服務能力 繪就基層治理“同心圓”

四月春暖,天津市北辰區瑞景街道寶翠花都社區春光遍洒,催綻滿枝新葉,干淨整潔的小路、郁郁蔥蔥的樹木、窗明幾淨的住宅、精心打造的景觀,描摹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
“不瞞大家說,以前小區內毀綠種菜、亂佔亂建等不文明現象還是比較常見的,但現在,大家不僅都自發地拆除了亂圈亂佔,還補種上了綠色植物。”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介紹,近年來,社區不斷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制定《寶翠花都社區居民公約》提高居民認識,以“包片制”“綠地承包責任制”的方式,鼓勵社區居民主動認領、管養社區綠地,並在自己分管綠地挂牌,不僅社區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也讓社區廣大居民在基層治理中充分發揮主人翁地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社區治理離不開每一位居民的支持和參與。”正如林則銀所說,“服務就是最好的治理。”“綠地承包責任制”僅僅是寶翠花都社區推進居住型社區向生活型社區轉型的一個縮影。圍繞精細化、精准化、規范化服務居民,社區提煉總結推廣了“常敲空巢老人門,噓寒問暖送貼心﹔常串困難群眾門,排憂解難送愛心﹔常叩重點人群門,溝通疏導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區門,查防管控送安心﹔常開休閑文明門,和諧追夢送歡心”的“五常五送”社區工作法,被中央文明辦列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100例》,在天津市廣泛推廣。
“住在這個社區裡頭我感覺特別幸福。”80多歲的居民王大爺接過社區工作人員送來的新鮮蔬菜,“她們(社區工作人員)每個星期至少來一次,把我家裡的衛生都打掃干淨,你們看這窗戶夠干淨吧!我有時候需要買藥,也是給她們打個電話,她們就給我買了。她們今天來是給我送菜,這都是常事兒!”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裡”。寶翠花都社區將轄區內的28棟樓63個樓門科學劃分為7大網格,配齊“兩長四員”,用“真情”“激情”“溫情”把聯系服務群眾做到居民家門口,對社區290位空巢老人和30位獨居老人“早看窗帘晚看燈”,實行網格員+黨員“二對一”幫扶和“七色預警、組團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買菜送藥、送飯洗衣、解困救急等服務8000余人次,形成了“苦有人問、難有人幫、事有人管”的一家親氛圍。
寶翠花都社區樓棟微黨校中的便民服務工具箱。人民網 郭維瑾攝
為促進社區黨建與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也方便一些退休高齡和行動不便的老黨員,社區直接把紅色教育陣地延伸到樓門。目前,已建立了18所樓棟微黨校,平均每相鄰3-4個樓門就有一所,樓棟微黨校內配備有電視、便民服務工具箱、黨建書屋、鄰裡聊吧、學習交流的書籍等。其中,便民服務工具箱也被這裡的居民親切地稱為“百寶箱”,箱內配有打氣筒、雨傘、針線包、家庭修理工具、急救包等10項便民小用品,居民急需時,隻需打個電話,黨小組長就會隨時過來開櫃子,給大家拿便民工具。社區樓棟微黨校成為了社區治理中“家門口黨建、家門口服務,家門口文化、家門口協商”的深化和延伸,實現了紅色教育與社區治理“一根鋼钎插到底”。
“服務群眾,隻有起點,沒有終點。”談到社區基層治理,林則銀總是心潮澎湃、干勁十足,“未來,我們將以更有力的組織統籌、更可持續的資源保障、更高品質的服務,促進社區黨建、科技賦能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畫出‘進一家門,成一家人,說一家話,干一家事,擰一股勁,舉一面旗’的社區治理同心圓,時時刻刻讓社區居民都生活在幸福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