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南區推進小站稻復種,播種面積及總產量均達近年來最高水平——
特色稻米促產業鏈延伸(經濟聚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來,天津市津南區改善生態環境,推進小站稻振興,持續擴大種植規模,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當地進一步選育優良品種,延伸拓展小站稻產業鏈條,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編 者
每天凌晨3點起床,是天津市津南區八裡台鎮種糧大戶李樹增的習慣。“4月以來,農事越來越多,頭等大事是把種苗育好。”走進育秧大棚,隻見幾十袋稻種浸泡於水池之中,每個編織袋都被劃開一道細口,池內泛起串串氣泡。“這就是我今年重點種植的小站稻品種‘津川1號’。要讓種子‘喝’夠水,苗才會長得壯!”李樹增說。
天津小站稻歷史悠久,因發源於津南小站地區而得名。在津南區,當地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小站稻振興計劃,種植規模不斷增大,品種持續改善提升,促進了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天津小站稻品種已全部採用自育品種,‘津原89’‘津育粳22’等品種廣泛推廣,‘金稻919’‘天隆優619’‘津川1號’等品種面積逐步擴大。”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天津小站稻種植面積已連續兩年穩定在100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
修復生態環境
擴大種植規模
馬廠減河的一泓碧水,沿著廣袤的稻田,自東向西蜿蜒穿越津南區,給小站稻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
“小站稻米粒白裡透青,蒸后黏香適口、回味甘醇。我們每年隻種一季,生長期為170天左右。這裡晝夜溫差大,具備種出高品質水稻的自然優勢。”李樹增說。
上世紀70年代,受干旱等多種因素影響,馬廠減河水量持續減少,津南區小站稻種植面積也從最高時的23萬畝,縮減到上世紀90年代的1000余畝。
李樹增經常逛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看著琳琅滿目的大米品種,卻沒有小站稻,心裡很不是滋味。“小站稻是咱津南區的‘金字招牌’,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傳了。”
“近年來,由於水情條件的持續改善、機械化技術的普及、簡化栽培技術的推廣和部分水利設施的修繕,特別是2012年以來,津南域內主要河流水量持續恢復,‘以水定產’復種小站稻具備了廣泛的可行性。”津南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石軍說。
作為種糧大戶和農業能人,李樹增復不復種,很多農戶都盯著。“解決了水的問題就能成,我先種上400畝試試!”2012年,李樹增下定決心,果斷開工。
平整土地、挖溝渠、建泵站……李樹增帶著大伙兒大干一個冬天,換得來年400畝小站稻的大豐收。看到李樹增種稻實現豐收,不少農戶種植積極性更高了,陸續跟進種植。
2018年,天津啟動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在主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736平方公裡土地被劃為“綠屏”。作為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和小站稻產區之一,津南區本著“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果則果”的原則,將小站稻大規模復種與“綠屏”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我們在持續推動水系連通的基礎上,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石軍介紹,津南區打造了高標准小站稻示范區、千畝稻田展示區、會館小站稻種植區,全區小站稻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8萬畝,快速發展到2022年的5.7萬畝,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達到近年來最高水平。
選育優良品種
打造種源優勢
“種糧食,一粒好種難求。”李樹增說,大規模復種之前,本地一些農戶也曾零星種植小站稻,但受制於選種等因素,種出的水稻在品質、口感上不盡如人意。
天津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2017年之前,天津小站稻優質稻覆蓋率不足全市種植面積的25%,優良品種覆蓋率低成為制約天津小站稻振興的瓶頸。
“這是崔晶博士推廣的‘津川1號’,老人們吃過都說,這就是小站稻原來的味道:入口軟糯,香甜微微。”李樹增指著一鍋新煮的米飯說。
崔晶是天津農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的首席專家。多年來,崔晶對小站稻不斷改良,經過反復試驗,培育出優勢明顯的小站稻新品種“津川1號”。
2021年,在當地農業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崔晶和李樹增相識,兩人一拍即合。2022年,李樹增試種500畝“津川1號”,收成遠超預期,品質很高。
“隻有培育出優質、穩定的品種,小站稻才能真正振興。”石軍介紹,近年來,津南區努力提升育種水平,小站稻育種正在從點狀突破向合力推進轉變。
2017年,津南區整合多家農業和種子企業,成立金谷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力培育小站稻優質品種。“我們研發的‘小站稻1號’,如今已經完成了7代選育工作。”金谷集團小站稻培育基地管理員陳越說。
近幾年,津南區建成后營小站稻種源研發基地、西小站小站稻種繁育基地、小黃庄小站稻種植新技術示范基地,並與天津農學院、天津市農科院等單位深入合作,加快培育小站稻優良品種,為推動小站稻品種繁種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促進農旅融合
提升品牌價值
“對於津南區來說,小站稻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津南區委書記王寶雨介紹,“在津南區,小站稻平均畝產超1000斤,農民畝均純收益為400元左右。”此外,津南區還積極推廣稻蟹立體種養模式,2022年稻蟹種養面積擴充至2.9萬畝,畝產河蟹約30斤,畝均增收在1000元。
近年來,津南區將小站稻作展覽館、稻香源千畝稻田展示區等稻耕文化旅游資源串聯成線,打造“農業+旅游”深度融合的市民近郊出行目的地。津南區還舉辦了三屆稻米節,進一步擴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2020年,天津津南小站稻種植系統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去年10月,小站稻入選首批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跨入了國家級農業品牌行列。
在位於葛沽鎮的佳沃葛沽農業現代產業園,市民劉爽時常帶孩子到農業科技館參觀。“在這裡,孩子不僅能了解小站稻的耕作文化,還能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劉爽說。
作為津南區重點引進的項目,佳沃葛沽農業現代產業園於2021年7月正式開園,將小站稻稻作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展示水稻發展歷史和種植過程。開園至今,產業園已累計接待游客40萬余人次。
以小站稻振興計劃為引領,津南區促進小站稻農旅深度融合,有力助推鄉村振興。2022年,津南區以小站稻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的31個未整合村的村集體收入累計超7760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超100萬元的有22個,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2萬元。
“未來5年,我們將穩定小站稻種植面積,不斷推動綠色、生態化種植,提升稻米品質,加快培育關鍵品種,奠定小站稻原產地種源地位,不斷提升小站稻品牌和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王寶雨說。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25日 第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