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鹽鹼灘變為生態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見聞

本報記者 喬 楊 武少民 靳 博
2023年05月07日09: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鹽鹼灘變為生態城

  曾經,有這樣一片地方:三分之一是污水庫,有專家認為“沒法治理,隻能填了”﹔三分之一是廢棄鹽田,“沒法種樹,隻能荒著”,來種樹的農民搖搖頭﹔三分之一是荒地,“守著前面兩塊地方,咋還能住人?”附近的居民直嘆氣。

  如今,這片地方已滿目蒼翠、樓宇林立、產業興旺、百姓安居……這裡,是位於薊運河畔、渤海之濱的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中國、新加坡兩國在生態城市建設領域的重大合作項目,生態城歷經15年開發建設,藍圖漸成現實。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來到這裡,聽取了生態城規劃建設情況介紹,察看了規劃實景沙盤和建設展板。總書記指出,生態城要兼顧好先進性、高端化和能復制、可推廣兩個方面,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范。

  10年來,中新天津生態城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團結一心、砥礪前行,從31.23平方公裡的鹽鹼荒灘上起步,“種”出了一座綠色新城:居民發展到13萬人,綠色建筑比例達100%,建立起涵蓋6類30項指標的智慧城市指標體系,智能科技、文化旅游等主導產業落地生根,拔節生長。

  將智慧元素融入居民生活

  從鳥鳴中醒來、在綠蔭下漫步、在花朵的芬芳裡徜徉……5月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一個多彩的美麗家園。

  家住季景蘭庭小區的白振義老人每天都閑不住,“上午去社區中心打乒乓球和台球,下午游泳。”老人走出家門,他順手把鄰居家的垃圾也帶下了樓,“舉手之勞,保護環境。”

  下樓沒幾步就是垃圾回收箱,細長燈管、水銀溫度計、殺虫劑、電子垃圾、化妝品、過期藥品、紙類垃圾、廚余垃圾……垃圾種類被劃分得十分詳細。刷卡、選擇垃圾種類、投放,白振義動作嫻熟。

  “業主投放廚余垃圾1.05千克、可回收物2.1千克、其他垃圾0.38千克﹔小區今日投放垃圾總量226.41千克,減少碳排放量149.6千克……”回收箱側面的屏幕閃動,顯示此次投放垃圾數量和小區垃圾投放總量。“每次回收垃圾都會有積分,一定的積分能換購日用品。”白振義說。

  中新天津生態城按照距離不超過150米、步行時間不超過2分鐘的原則設置智能垃圾投放設備。前端居民投放垃圾的“小數字”,到了后台便成了垃圾智慧分類的“大數據”。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每個智能垃圾投放設備搜集的數據均被實時傳輸到了“無廢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垃圾怎麼投、什麼時候清、運到哪裡,都由這些數據說了算。

  “廚余垃圾易腐壞發臭,大數據測算后會安排環衛人員及時清運。清運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也會實時上傳,供平台工作人員實時動態查看軌跡,保障清運過程高效無遺漏。”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發展局局長王喆說,“生態城將智慧元素融入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作為世界智能大會永久展示基地,中新天津生態城將在今年大會期間推出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個智慧體驗點位,讓市民與觀眾沉浸式體驗“未來智慧生活”。

  “這小裝置連著我的手環,每天的血壓、體溫、心率、步數,喊一聲就會告訴我。”同住季景蘭庭小區的高宗芝老人指著客廳裡一個20厘米高的蛋型裝置說,“遇到突發情況,臥室床頭有一鍵報警,門口有紅外預警,小區空地上探測到老人摔倒的圖像也能感應報警。孩子們在外工作很放心。”

  生態修復技術在全國多地推廣運用

  綠樹環繞,湖水湛藍,魚兒吐著水花,飛鳥自在翱翔……“我在生態城周邊工作10多年,居住8年多,有空就來靜湖走走,空氣好,很放鬆。”居民王攀和記者在靜湖邊散步時說。

  “想不到吧?以前的靜湖是一個面積2.56平方公裡的人工挖掘廢水坑,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是周邊地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地。”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旭指著一張老照片說。在這張照片上,黑黃色的水體翻滾冒泡,周圍不見一絲綠意,隔著照片仿佛也能聞到刺鼻的味道。

  “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工,靜湖治理就被列為環境建設的一號工程。”劉旭說,治理團隊反復試驗最終確定方案:重度污染的底泥經無害化處理后燒成陶粒,用於綠化基料﹔中度污染的底泥淨化后被裝進巨型口袋,用於人工島造島﹔輕度污染的底泥進行無害化處理,用於路基墊土。

  經過長達3年的生態修復和治理,這個曾經重度污染的“臭水坑”變成了生態城最大的景觀湖,水域面積117萬平方米,還與故道河、惠風溪等水體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水生態系統,成為居民觀花、觀景、親水的好去處,水域周邊棲息的鳥類也越來越多。

  “該項目一共取得9項國家專利,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染場地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先后在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山東沂水縣沂河、湖南株洲市清水塘等多地推廣運用,做到了‘能復制、可推廣’。”劉旭說。

  “能復制、可推廣的關鍵是有指標,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就是‘導航儀’。”劉旭介紹,開發建設之初,生態城就編制了生態城市指標體系。2020年,生態城在對標中外先進城市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指標體系2.0升級版”,新增智慧運行、宜居建設和科技創新類指標11項。

  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這些插畫和軟陶都是我在家抽空做出來的,現在有了展示和交流的空間。”走進季景社區居民創新創業中心,社區居民惠金向記者介紹她的手工作品。

  惠金是一名全職媽媽,也是一名手作愛好者。在創新創業中心,惠金的手作工作室開張,讓她的愛好有了“變現”的空間。“創業場地、政策對接等,以前對我們來說都是難題,如今有了居民創新創業中心這個平台,方便多了。”惠金說。

  這是中新天津生態城首個居民創新創業中心,面向有創業想法的居民免費開放,居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駐場時間。“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社區有不少具備一技之長的居民因為時間、資金等因素無法創業。因此,我們和社區一起打造了這個眾創空間。”項目運營方吉寶智城(天津)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監楊朔告訴記者。據悉,目前生態城具有類似功能的居民創新創業中心共6個,覆蓋一半社區。

  “既然生態城是一座‘城’,就必須在生產、生活、生態方面找到最佳結合點和平衡點。”中新天津生態城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國良介紹,生態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設立產業准入門檻,實行項目入區環境評估一票否決制,不引入高耗能、高排放、有污染的企業,高度重視本地就業指標,產業人口不斷增加。

  在天津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廠房內,工程師正操作著精密儀器,這條產線是天津市首條具備批量加工光電全材料體系的生產線。“這個行業對員工素質、員工隊伍穩定性和周邊生態環境的要求都很高,而生態城符合所有要求,我們的員工半數以上是生態城居民。”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曲迪說,安居才能樂業,以當地居民為主的員工隊伍多年來非常穩定,為企業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生態環境部去年11月發布了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中新天津生態城位列其中。2022年,生態城大氣環境、水環境質量均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較2013年增長了近一倍,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從2016年的33%提升到100%。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生態城年均接待游客超過700萬人,“美麗資源”正在變成“美麗經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7日   第 01 版)

(責編:韓昱君、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