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三張笑臉,災后重建的三個暖心故事

記者 孫翼飛
2023年10月24日11:02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再次行走在洪水掠過的村落,三張笑臉令人印象深刻。

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在自家剛建好的蔬菜大棚下,王紅梅笑得開心。兩個月前,洪水沖垮了王紅梅家磚泥結構的老舊大棚。兩個月后,鋼骨架大棚不僅為蔬菜生長提供了暖室,還為王紅梅一家撐起了希望。

西青區辛口鎮水高庄村,看著幾輛機械同時在田裡作業,高國亮笑得安心。種了二十多年地的高國亮頭一次經歷這麼大的天災,但看到冬小麥種子撒進大田的那一刻,心裡倍感踏實。

靜海區台頭鎮勝利村,聽著雞場接連不斷的雞鳴聲,楊炳泉笑得舒心。這些天,找楊炳泉訂購雞蛋的電話響個不停,他快速算了一筆賬,此前洪水造成的損失,兩個月就能賺回來。

時間的指針撥回至8月1日,天津市將防洪Ⅲ級應急響應升級為防洪Ⅰ級應急響應,全市進入抗洪時間。那一天,這三人的臉上陰雲密布。未來咋辦?他們腦子裡畫著大大的問號。如今,生活漸回正軌,這三人臉上的笑容就是面對未來最好的答案。

“蓋大棚的錢不用愁了!”

“這個就是我家的棚,你看多結實!”順著王紅梅手指的方向望去,秋日暖陽下,不遠處一個嶄新的鋼骨架結構蔬菜大棚閃閃發光。棚裡,剛剛栽種3天的芹菜秧正冒著一簇簇綠意,奮力生長。

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王紅梅細心察看芹菜秧的生長狀況。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棚、秧都是新的,這些天,王紅梅臉上總是笑盈盈。

10月18日一大早,王紅梅就和其他11戶村民來到村委會,在村、鎮和銀行三方幫助下,填了申請貸款的單子,“蓋大棚的錢不用愁了!”今年8月初,洪水沖垮了王紅梅家裡的3個大棚。當時,棚裡的菜馬上就能摘下來賣錢了,王紅梅心疼得直抹眼淚。

王紅梅今年正好40歲,從小在永定河邊長大,父輩們從解放后就開始鼓搗大棚。用王紅梅的話來說,棚是一大家子的生存工具,沒有棚,冬天什麼也干不了。“菜下來我們就賣錢,然后再把錢投到下一季的菜裡,就這樣一年趕一年,手裡存不下多少錢,可建棚又需要一大筆錢。”那些天,在安置點的王紅梅每天都在琢磨回家后怎麼籌措資金,跟誰開這個口。

從洪水來的那天起,身為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黨總支書記的楊志明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怎麼把村裡被洪水沖垮的1350個大棚重新建起來?這個問題每天都在他的腦海裡盤旋。“我們和鎮政府一起,前后與銀行接洽了好幾次,找天津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給大家做擔保,為受災村民省去后顧之憂。”楊志明介紹,村裡還從山東請來了技術老師,輔導菜農改變種植模式,爭取種一些價格高的蔬菜,多賣些錢。

“我們簡化了貸款審批手續,大概十天左右就能批下來。”天津農商銀行武清黃花店支行客戶經理潘廣忠將貸款申請單捋齊,小心翼翼地裝進文件袋中——12戶村民申請的180多萬元貸款資料全在這裡,他不敢有絲毫差錯。這180萬元貸款中,有王紅梅的21萬元。

黃花店鎮農業服務中心楊健介紹,之前被洪水沖垮的是已有30年歷史的磚泥結構老舊大棚,鎮政府鼓勵受災村民建抗洪能力更強、不妨礙行洪的鋼骨架大棚,驗收合格后每畝地給予3萬元補貼。今年年底前,黃花店鎮將建成350個鋼骨架大棚,王紅梅的3個大棚正在其中。

王紅梅說,自己現在不用想別的,專心種好這一季的芹菜,正好趕上春節前后成熟,能賣個好價錢。“芹菜摘完了,再種西紅柿,這麼好的棚,咱可不能讓地閑著!”

“種子種下去心裡踏實!”

正值農忙時節,站在西青區辛口鎮水高庄村村口遠遠望去,大型播種機穿梭往復,轟鳴聲不絕於耳。走進田間,一粒粒灰白相間的化肥顆粒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腳感非常鬆軟。

拎起一袋“津農6號”冬小麥種子,麻利地倒入排種器,再撒上一層殺菌劑,將二者充分攪拌,調節好輸種管……在該村位於京滬高速下方的一片大田中,農耕手趁著到地頭兒裝種子的間隙,“咕咚咕咚”喝了幾口水,又馬上跳上播種機,發動馬達、放下滾軸,動作一氣呵成,播種機“突突突”地向大田的另一端開去。

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農耕手正在加緊播種冬小麥。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我一米八七的身高,洪水來的時候,我如果還站在這兒,你連我頭發都看不見。”高國亮一邊望著農耕手播種,一邊向記者比劃著當時洪水的高度。

高國亮是水高庄村有名的種地大戶,今年他一共種了2000多畝地,腳下踩著的這片冬小麥大田有400畝。“這片地是全村最窪的地,這兩天大田裡的水才退干淨,趕緊把冬小麥種上。”今年,高國亮的冬小麥播種時間比往年晚了一個星期,“但好在今年冷得晚,你看,老天爺也不是一直‘冷酷無情’。”種了二十多年地的高國亮經歷過不少風浪,言語間滿是樂觀。

三台機械同時作業,這400畝冬小麥3天就可以播種完畢。“過些天,種子發芽澆上冬水,到開春再施肥打藥,明年6月份這片冬小麥就熟了。”高國亮說,雖然洪水來時魚池裡的魚都跑了,3000多隻鵝也全部受災,但是眼前的這片冬小麥給了自己希望,“看著種子種下去了,心裡踏實。”

高國亮的一句“心裡踏實”源自政府層面的持續努力。

“下一步我們將盯緊受災區域,持續加力推進冬小麥種植工作,同時,做好受災田塊晚播小麥冬前田間管理,加強病虫害防控。”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還將指導基層修繕因災受損高標准農田各項基礎設施,對中度以上損毀的農田按照高標准農田標准進行修復建設,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

據介紹,天津市永定河泛區和東澱蓄滯受災地塊中常年種植冬小麥區域共4.3萬畝,受政策拉動影響,今冬明春計劃種植5.34萬畝。截至10月19日,受災區域冬小麥已種植3.8萬畝。剩余地塊正在抓緊開展晒地散墒、土地耕整等農事操作,視土壤墒情情況開展播種工作。

“虧的錢兩個月就能賺回來!”

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叫賣吆喝此起彼伏……在洪水退去兩個月后,大清河畔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街頭巷尾升騰著熟悉的煙火氣。

沿著革命橋北堤西側驅車一公裡,一下車就能聽見陣陣“咯咯咯”的雞鳴聲,這裡是靜海區台頭鎮勝利村村民楊炳泉的家。中午時分,60歲的楊炳泉拎著剛從雞場撿出來的兩大桶新鮮雞蛋,深深的笑容將眼角皺紋拉得老長,“這兩天雞終於又開始下蛋了,找我買雞蛋的電話一會一個!”

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勝利村黨總支書記郝運全(右)向楊炳泉(左)了解雞場情況。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楊炳泉告訴記者,眼前的這批蛋雞是今年4月份開始養的,7月底剛開始下蛋,沒想到洪水來了。“蛋雞生長到500天后產蛋能力開始下降,我這批雞當時才150天,正值青壯年,我哪舍得處理掉?”人可以轉移到安置點,雞咋辦?楊炳泉焦慮得整宿睡不著覺。

就在這個時候,勝利村黨總支副書記馬曉凱找到楊炳泉,“楊伯,您放心去安置點吧,雞我替您看管好。”馬曉凱是95后,從來沒有過養雞經驗,在“守村”的近20天裡,他視頻連線楊炳泉,一點一點地學習。

一天,在給雞喂水的時候,細心的馬曉凱發現有幾隻雞的雞冠發黑,他趕緊給鎮上打電話協調,弄來了藥。幾天后,看到逐漸變紅的雞冠,馬曉凱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通過那些天的學習,我得知雞一旦得病傳染特別快,村民把這3000來隻雞交給咱了,咱能不上心嗎?”

看著雞場裡的雞都還活著,回到安置點的楊炳泉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當時心裡已經做了最壞的准備,打算回家買雞苗,沒想到雞還都好好的。”

經過兩個月的調理,雞場的雞開始長胖、下蛋。楊炳泉一邊將剛撿回來的雞蛋裝進箱子,一邊算著賬:12元一斤,一天80斤,洪水造成的幾萬元損失,兩個月就能賺回來。

這些天,勝利村黨總支書記郝運全經常來到村民的家看一看,“我們村主業就是農業,養殖戶、農戶都得關心,我得盯著有啥補助,幫村民登記好。”

回程時,記者經過曾被洪水漫過的土路,除了挂在樹上早已風干的水草記錄著當時洪水的高度,其他已一切如常。正如郝運全所說,村庄的名字叫“勝利”,現在大家的生活回歸到正常狀態,就是一種勝利。

(責編:孫翼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