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為京劇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023年10月27日08:57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津為京劇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天津是公認的戲曲大碼頭,南來北往的戲曲劇種在此融匯,留下了各自發展的堅實足跡。今起,“天津有戲”系列報道進入“足跡”板塊,歷數京劇、評劇、河北梆子、昆曲、越劇等民族戲曲藝術在天津的發展進程。

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有“國粹”美譽。在京劇發展史上,天津有著怎樣的地位?京劇演員為何把在天津演出視為“過關”?新時代的天津京劇又如何書寫傳統藝術的守正創新?

名家薈萃,京劇壯大在天津

京劇藝術是1790年徽班進京后在北京逐漸形成的。“天津與北京地界相鄰,京劇早在雛形階段便傳入天津。”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甄光俊介紹,程長庚、余三勝等京劇第一代代表人物,都是很早就來津演出。京劇第二代代表人物譚鑫培,幼年時隨父譚志道自湖北來津習藝。天津鄉賢劉趕三,下海后成為專業丑行演員,以卓越的演藝成績位列“同光十三絕”。天津“老鄉親”孫菊仙師承程長庚,自成一派,享老生行當“新三鼎甲”的美譽。自京劇誕生初始,京劇各行當、流派的統領人物就薈萃津門。

在京劇界乃至戲曲界,天津被視為演員的“考場”,這與天津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分不開。天津師大文學院教授鄭秀琴表示,近代天津是北方的經濟、交通樞紐,隨著城市發展,依靠體力勞動謀生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戲曲藝術通俗易懂,成為他們普遍鐘愛的文藝形式。同時,天津聚集了大批外省商人,他們在津設立的會館均建有戲樓,每逢喜慶之日都要請戲班助興,有些富商權貴還常請戲班到家中唱堂會,這也給大眾的生活方式、消遣風尚帶來影響。

鄭秀琴認為,天津處於南北通衢的地理位置,藝人們奔赴當時京劇演出中心北京時,大多要經天津中轉,並在此熱身表演。頻繁的高水平演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天津人酷愛京劇的風氣,培育了大批欣賞水平較高的觀眾,由此,在天津演出也鍛煉了藝人的演技。在觀眾與演員的良性互動中,天津成為京劇藝術表演的重要舞台。許多演員和劇目由各地走向天津,經天津觀眾嚴格檢驗后,又由天津走向全國,譜寫了一段段藝壇佳話。

求新求變,京劇改革在天津

在京劇改革的步伐中,天津是京劇求新求變的前沿。在天津,嚴范孫、林墨青、汪笑儂等文化教育界人士和戲曲演員都積極參與戲劇改良。根據真實事件編寫的時事戲《潘烈士投海》開啟了天津劇壇搬演時事、改良舊劇的風氣之先,后又有《治魔鬼》《新教子》等劇目上演,宣揚進步思想。汪笑儂主持天津戲劇改良社和戲劇改良練習所的工作,編演新戲,為學生教課。這一階段的戲劇改良雖以夭折告終,卻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國人激發了愛國熱情、接觸了文明風氣,給其后的戲曲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20世紀20年代后期,天津京劇又進入一個繁盛期。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京劇名伶在天津既同台競技又通力合作,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和大師風范,讓京劇藝術在津城絢麗綻放。

天津的京劇舞台上總有“新”。無論是1875年上演的《西游記》“水帘洞”一折,還是后來天津稽古社排演的《封神榜》《俠盜羅賓漢》,“以聲、光、電、化等多種變換形式來吸引觀眾”的彩頭戲令人耳目一新。京劇走出國門也與天津息息相關,甄光俊說:“京劇有史以來第一次到國外表演,始於天津永勝和科班出身的武戲演員張桂軒。他和舞台伙伴應邀於1891年從天津東渡日本,演出《白水灘》《伐子都》等一批武戲。這次演出,較梅蘭芳首次赴日演出早了28年。”

甄光俊說,京劇雖然形成於北京,但是在它從稚嫩到茁壯的成長過程中,天津從多方面向京劇的機體注入大量新鮮血液,對傳播弘揚京劇作出了重大貢獻。

守正創新,京劇發展在天津

新中國成立后,杰出的京劇藝術家不斷在天津涌現,成為舞台上的中流砥柱。當下,京劇在天津依然與時俱進、生機勃勃。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繼承優秀傳統劇目,並立足現實推出緊扣時代脈搏的新編劇目,在傳承中唱響國粹新聲。

京劇藝術傳承發展關鍵在人。天津這座“京劇寶庫”不斷為本土乃至全國培養京劇人才。今年在津舉辦的京劇厲(慧良)派武生代表劇目研習班、張(君秋)派名劇《西廂記》(改編本)傳習班上,均有多地演員來津學藝,在津門名家的指導下提升技藝,收獲滿滿。

新時代的京劇藝術突破不斷,眾多津門京劇青年努力“破圈”。今秋上演的原創京劇輕喜劇《家有河東獅》,以青年人的視角解構傳統故事,從敘事到舞台演繹,既保留傳統精華又呈現當代樣貌。背靠歷史積澱、面朝時代大潮的天津京劇青年,帶著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為京劇發出洪亮正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走進劇場,共享國粹藝術。

前不久,天津藝術職業學院京劇班學員匯報演出,孩子們的表現亮點紛呈。這是多年來老師辛勤哺育的成果,是孩子們在練功房裡汗水的凝結,更是天津京劇薪火相傳、人才輩出的又一新篇章。(記者 劉莉莉)

(責編:孫一凡、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