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港產城 “融”出發展新動力

2024年07月17日08:40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港產城 “融”出發展新動力

夏季的城市熱力四射,夏日的天津港蓬勃興盛。駐足港口岸邊,“中遠海運阿根廷”輪從這裡駛向南美洲,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果、生鮮食品豐富著京津冀百姓的餐桌,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吸引世界游客……剛剛閉幕的2024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九大主題展區聚集了420余家參展企業,迎來了超過70個專業參觀團,累計吸引觀眾超6.8萬人次,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天津。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要求天津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善作善成。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天津市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我國北方地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賦予了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天津港戰略資源和“硬核”優勢,天津以港口優勢資源匯聚航運要素,牽引臨港產業,促進城市發展,深入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加快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孕育出打造世界級港口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激發港口新活力 塑造開放新優勢

“我是天津港數字人‘天天’,讓我來為您介紹天津港……”剛剛閉幕的2024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上,天津港再次“盛裝”亮相。

“‘天天’是天津港PortGPT(港口大模型)研發應用之一,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我們剛發布了PortGPT1.0。未來,通過港口大模型,AI(人工智能)有望推動替代人工實現碼頭作業現場24小時智能監控。”天津港集團科工管理部副總經理李強說。

發展一路向“新”,改革是根本動力。

天津依海而建,因港而興。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樞紐港口,持續推動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加快建設,以海上門戶打造“一帶一路”開放樞紐,著力塑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開放新優勢。

改革,賦予了百年大港智慧綠色新活力,激發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動力。

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天津港綠色智慧樞紐港口建設的“點睛之筆”。

作業區內,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往來穿梭與自動化設備默契配合,風機葉片迎風轉動,岸橋、集卡等曾經的“碳排大戶”用上了清潔能源。2023年1月17日,這座碼頭升級為全球首個全物聯網集裝箱碼頭。

“一年多來,碼頭提送箱在港作業時間減少26.2%,遠洋干線船舶在泊船時效率提升28%,吞吐量持續增長。”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馮淼說。

不久前,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型“現代南安普敦”輪靠泊,每小時209自然箱的作業速度讓碼頭再度刷新船舶所在航線全球紀錄。

改革,激活了樞紐港口的陸海聯動,港口牽引作用日益增強。

天津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海陸交匯點之一,擁有暢達腹地、密度位居全國前列的公路網、鐵路網﹔天津港作為京津冀“海上門戶”,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在腹地設立了120多個營銷中心,擁有40余條海鐵聯運通道、147條集裝箱航線。

由海向陸,今年上半年天津口岸發運中歐、中亞班列超過300列,60%以上外貿貨物發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持續推動京津冀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由陸向海,天津港70%的貨物吞吐量來自天津以外地區,赤峰、包頭等地海鐵聯運班列實現全程“一單制”,上半年完成海鐵聯運量69.1萬標准箱,同比增長21.8%。5月以來陸續開通中遠海運南美東線、中遠海運美東線、達飛海運中美線等新航線,使天津至巴西交貨期從原先的54天縮短至40天,冷箱裝載能力提升近一倍,更好服務天津口岸外向型經濟發展。

改革,激發出“海上門戶”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肩負起北京和雄安新區便捷出海口的使命。

天津港集團開通至北京大紅門、北京平谷等海鐵聯運班列,於北京CBD設立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設立天津港集團雄安新區服務中心,把港口“搬”到京冀企業“家門口”。

今年1月天津港集團雄安新區服務中心入駐雄安綜保區后,天津港—雄安新區綠色通道服務能級持續提升,已完成多票海運進出口業務,服務中心設立至今已累計操作集裝箱超4萬標准箱。

“越來越多周邊省市企業選擇經天津港出海,因為高效、快捷、有保障。”河北雄安泛思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關務部經理陳彥虎說。

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2.48億噸,同比增長3.1%﹔集裝箱吞吐量1188萬標箱,同比增長4.6%,再創歷史新高。

以改革激發活力,借勢而上,以港興產、以港興城,天津港正全力打造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動力源”。

“闖”出發展“新路子” 適港產業持續集聚

以改革為抓手,以創新謀發展,天津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搶抓天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紅利,持續加快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相繼出台了《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方案》《天津市促進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等相關政策……

制度創新優勢與歷史機遇交匯疊加,在一系列改革與創新舉措推動下,港口優勢貨類與天津優勢產業雙向發力,航運物流、冷鏈運輸、造船、航空航天、融資租賃等一大批適港產業持續集聚,推動“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轉型步伐加快。

天津經開區,是全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讓這裡發展成為對外開放的沃土。如今,集成“開發區+自貿區+綜保區”創新優勢,經開區港產城融合發展亮點頻閃。

上半年,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瑞茂通集團在經開區成立天津錦華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短短幾個月,錦華供應鏈公司即通過服務瑞茂通集團在天津港等港口開展鐵礦等大宗貿易業務,完成貿易額15億元,預計今年全年將完成貿易額超30億元。

在泰達MSD,中集物流、振華物流等一大批航運領軍企業集聚。“我們將把這裡打造成泰達航運基地,為區域航運產業聚集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領效應。”經開區現代服務業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3年經開區航運產業全年營業收入超過360億元,稅收近4億元。隨著“航運+實體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目前,經開區已匯集各類航運企業超500家,逐漸形成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條完備、集群效應突出的現代化航運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催生”了融資租賃,也讓東疆綜保區躍升為目前國內最大的船舶海工租賃中心。上半年,東疆綜保區共完成105艘國際船舶、4座海工平台租賃業務,資產規模約40.5億美元,船舶租賃業務同比增長25%,船舶、海工跨境租賃業務繼續全國領跑。

通過構建“自貿區+綜保區+港口經濟”創新發展模式,今年以來,東疆綜保區已聚集國內水路運輸企業41家、營運船舶140艘、運力達358萬載重噸﹔完成二手車出口1.3萬台,出口額3.35億美元,佔全市80%,同比增長約5倍﹔冷鏈產品進口佔全市五成以上,京津冀“城市大冰箱”名副其實。

作為天津乃至全國開發開放前沿,也是港產城融合發展重要承載地,濱海新區已形成以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海洋文旅、航運服務等為代表的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規模達3300多億元。

曾經“近海不親海”的天津深度擁抱海洋經濟,打造出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7月8日,空客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正式交付第700架在津完成總裝的飛機。在龍頭項目帶動下,今年1至5月我市航空航天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18%。

保稅維修業務范圍拓展到濱海新區全域,今年1至5月我市保稅維修業務進出口貨值達到79.3億元,同比增長45.2%。

郵輪產業更激活了文旅協同“一池春水”。上半年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共接待進出境旅客16.8萬人次,穩居北方第一,落地“郵輪入境免簽”“國內採購+保稅供船”業務,郵輪旅游與陸上游聯動,宜居宜業宜游的港口城市活力盡顯。

2024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專門設置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成就展區人氣一直居高不下。展會期間,一場65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近400億元重量級簽約,覆蓋船舶運力、航運新質生產力、航運金融等多領域﹔河北區、和平區、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等還舉辦了54場專業推介會和經貿洽談活動,達成意向投資約14.1億元。

濱海新區副區長楊玉建表示,圍繞航運領域企業,濱海新區將推動通道優勢轉化為結算和銷售優勢,吸引貿易總部企業注冊﹔引入凍品分解、包裝、加工、結算、航運調配等環節企業,積極與央企、航運物流龍頭企業合作。

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我市正進一步推動產業融合,推動物流與貿易、港口與制造業聯動協同發展。

“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天津,借助港口這一‘硬核’優勢進行產業升級和制造業高端化,圍繞港口的梯次產業格局正不斷完善豐富。”天津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與港口經濟研究所所長石森昌說。(記者 萬紅)

(責編:孫一凡、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