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 國慶節一起奔赴天津“那片海” 看“藍色引擎”動力澎湃

人民網天津9月30日電 (記者張靜淇)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推動海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記者從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十四五”以來,天津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統籌謀劃,接續發力,持續深入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加快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高翔介紹說,天津堅持陸海統籌,把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作為渤海綜合治理的重中之重,推進陸海水質協同改善。
在入海河流總氮治理方面,天津運用“溯源明責四步法”開展總氮產排污核算,分析污染源構成,深度排查溯源,找准問題根源,“一河一策”落實總氮治理和管控要求。在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方面,完成1035個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和分類整治,開展整治成效“回頭看”評估,建立動態更新機制。“2023年,全市12條入海河流保持穩定消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0.9%,今年上半年持續鞏固改善趨勢,海灣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高翔說。
同時,天津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持續強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實施中新生態城臨海新城北堤、臨港保稅區中港池北部岸線、南港工業區東部生態廊道等16個重點生態修復工程,提升岸線生態功能,拓展生態空間。持續加強海洋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保護,劃定540公頃遺鷗生態保育區,投放人工魚礁,促進大神堂牡蠣礁群生境恢復。持續開展漁業資源調查和規模性增殖放流,每年向渤海灣投放各類苗種超10億單位﹔海警、漁業、海事等部門開展伏季休漁聯合執法,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海洋生物資源逐步恢復。
守護海洋,需要各方協力面對。高翔表示,天津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勢,積極拓展津冀海洋生態保護領域合作,推動建立津冀近岸海域聯合保障機制,在美麗海灣建設、入海河流治理、入海排污口監管、海洋傾倒區選劃、標准制定等領域廣泛開展協同和合作。生態環境、水務、氣象、農業農村、規資、海事、海警等涉海部門持續深化協作機制,在監測預警方面,建立近岸海域水質聯合會商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及時分析研判﹔在污染源監管方面,建立船舶污染物聯合檢查機制,實現“船-港-城”污染物轉移全過程有效銜接、閉環管理﹔在海洋垃圾治理方面,建立“海上環衛”工作機制,實現監測、收集、打撈、運輸、處置全鏈條治理﹔在執法協作方面,每年聯合開展“碧海”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各類涉海環境違法行為。
天津還堅持多向發力,讓監管效能更高。出台《天津市海水養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標准》,指導幫扶海水養殖企業提升改造尾水處理設施工藝,促進海水養殖產業綠色健康發展。持續推進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海上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達到2200噸。建成400噸級海洋環境調查監測船舶,海洋生態環境現場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建設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管理系統,實現海洋環境質量、入海排污口、海洋工程等生態環境業務要素“一張圖”管理,信息化監管能力進一步提升。
“‘十一’假期即將來臨,歡迎大家到海邊走一走,看一看,實地感受我們的建設成效。”高翔說,下一步,我們進一步強化河海共治、區域聯動、系統治理,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增強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高水平保護支撐海洋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