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季,天津護鳥用上“黑科技”
每年秋冬季,本市都會迎來數十萬隻候鳥。記者從天津市規劃資源局獲悉,隨著遷徙高峰的到來,今年天津各大濕地再次成為重要的候鳥中轉站。天津採取全新的“黑科技”手段,利用無人機巡檢、衛星定位追蹤等技術,為候鳥筑起了堅實的保護屏障。
作為天津重要的濕地保護區之一,七裡海濕地每年都吸引成群候鳥棲息。“根據實時監測數據,今年已有超過50萬隻候鳥經天津停歇,種類多達上百種,其中不乏東方白鸛、遺鷗等珍稀瀕危物種。”市規劃資源局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說。隨著遷徙高峰期的到來,如何高效、精准地監控成群聚集的候鳥,成為保護工作的難題。
為此,天津首次啟用無人機巡檢系統,投入候鳥的保護工作。譬如在七裡海濕地,無人機巡檢系統全面投入使用。通過一鍵啟動,無人機便能迅速起飛,按預設航線對濕地進行全天候巡查。與傳統人工巡邏不同,五架無人機能夠在短短半小時內完成濕地的監測,顯著提升了巡查效率。無人機搭載的高清攝像頭實時傳回監控數據,人工智能系統能夠自動識別潛在的非法活動,如偷獵、破壞濕地等行為,確保保護區內的生態安全。
除了無人機巡檢,衛星定位追蹤設備也被用於候鳥的保護工作。天津科研團隊為部分候鳥佩戴了微型衛星追蹤器,借助北斗衛星技術,實時跟蹤候鳥的遷徙軌跡和活動范圍。這些小巧輕便的追蹤器幾乎不影響鳥類的日常活動。通過衛星追蹤,科研人員能夠獲得候鳥的遷徙路線、棲息地點以及是否存在受傷等異常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工作人員可以立刻採取應急措施,為候鳥提供及時的保護。
今年,天津科研團隊將衛星追蹤器的定位頻率從每小時一次提升到每分鐘一次,大大增強了數據的實時性和精確性。“這些追蹤數據提供了科學依據,幫助科研人員更好保護候鳥。”天津師范大學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研究團隊負責人趙大鵬說。
在北大港濕地,多個高清監控探頭隱蔽布設,全天候監控候鳥的動向。這些設備不僅具備高分辨率,還支持夜視功能,能夠清晰捕捉到候鳥棲息、覓食、嬉戲等畫面。通過這些技術,科研人員能實時觀察候鳥的行為,獲取詳細的繁育、覓食等數據,提供有力的保護依據。趙大鵬舉例介紹,今年在東方白鸛的繁育期間,監控系統記錄下了東方白鸛從筑巢到幼鳥破殼的全過程,成功獲取了寶貴的行為學數據。這些數據為未來候鳥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支持。
保護候鳥不僅僅是天津單方面的努力。今年,京津冀規劃資源部門聯合出台了《京津冀鳥類等野生動物聯合保護行動方案》,形成了跨區域的聯防聯控機制。通過這一行動方案,京津冀三地在濕地保護方面緊密協作,共同為候鳥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棲息環境。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衛星技術的逐步應用,天津的候鳥保護工作已經進入智慧化、精准化的新階段。利用這些高科技手段,科研人員不僅能夠更高效、更實時地“走近”候鳥,還能為公眾提供更生動、直觀的保護信息。“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候鳥智慧監測的覆蓋范圍,提升監控的精准度和時效性。”市規劃資源局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說。通過“一體化天空地監測系統”,本市將繼續加強候鳥棲息環境的保護,打造候鳥遷徙路上的溫暖港灣,助力候鳥在遷徙旅程中飛得更遠、更高。(記者 雷風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