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趙秀君:為古老國粹注入新生力量

弘揚京劇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趙秀君一直在為京劇后繼人才的培養、京劇事業的傳承和發揚鼓與呼、思與謀、奔與走。
去年全國兩會上,趙秀君遞交提案,建議“整劇式”培養京劇人才。這一想法,來源於他們舉辦張派名劇《西廂記》(改編本)傳習班。傳習班上,來自全國多個劇團的優秀張派青年演員集結在一起,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先生擔任藝術顧問,著名劇作家劉連群先生擔任理論顧問,還有眾多帶教老師一對一教學,從理論、歷史、藝術等各個方面帶著學員走進京劇曲目背后的世界。隻有更深入地了解這些京劇曲目,表演起來才更得心應手。
“當時,匯報演出贏得滿堂彩。”看著台上年輕的面龐扮上粉墨、穿上行頭,在婉轉悠揚的唱腔中將古老國粹演繹出青春風採,趙秀君激動之余,也清晰地看到必須要將“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推廣出去。用一紙提案建言,用一次次精心實踐,趙秀君將“整劇式”培養京劇人才銘於心、踐於行。
去年4月底,京劇《楚宮恨》表演人才培訓班在津開班,來自全國9個省、市12家院團的50名學員,由該劇演出的原本人馬進行“整劇式”傳授表演。作為授課老師中的一員,趙秀君將40余年的藝術沉澱傾囊相授,從戲裡到戲外,從吐字、發聲到唱腔、念白,再到人物情感的理解、表達,這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精神的傳遞。
百教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演。用劇目驅動京劇薪火相傳,讓趙秀君找到了發力的方向,與此同時,她不斷尋找新的課題,書寫高質量履職答卷。“全國政協委員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要在謀事、干事、成事中體現價值。”以“新”意傳“心”意,面對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趙秀君做好了充分准備。她說,京劇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口傳心授”,還需要舞台,“觀眾看戲,更多是沖著‘角兒’,有‘角兒’的演出,上座率一定高。市場化演出,可能會成為青年演員成長的桎梏,希望多出台針對青年演員演出的補貼政策,同時鼓勵院團實行低票價惠民政策,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為青年演員捧場,讓青年演員成長在舞台上,扛起大旗。”(記者 韓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