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開高教科創園

先使用后付費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2025年03月04日10:37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先使用后付費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在傳統的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中,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銜接難題一直是阻礙發展的關鍵因素。高校院所持有大量專利成果,因缺乏轉化渠道、擔心風險損失等原因,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閣”,無法產生效益。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由於無法准確預估成果價值,擔心轉化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對高校院所的成果隻能“望而卻步”,不願輕易購買……一方有成果,一方有需求,雙方究竟如何才能打破僵局,大膽邁出合作的第一步,實現“有效握手”呢?

  在昨天天開園舉辦的天津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暨成果轉化“三個一”行動工作推動會上,答案逐漸明晰。

  從“觀望”到“攜手”

  一個產研合作的破局樣本

  天津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李彭輝向記者分享了一則典型案例。

  天津理工大學張聯齊教授團隊持有“一種富鋰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及應用”專利。運用該專利技術制備的富鋰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裝配成的扣式電池具有首次充放電效率高、電壓衰減少、循環性好等優點,在提升新能源電池性能與穩定性領域極具應用價值。

  智感技術(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感公司)主要從事儀器儀表行業,將儀器科學、光譜技術、人工智能等學科進行系統化交叉應用,業務涵蓋新能源、生態環境等領域,擁有危險氣體監測系統、氣體分析儀等多款產品。該公司與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在儀器儀表、環境監測等領域有長期合作。

  天津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與智感公司交流時,了解到企業在電池材料、能量密度提升及快充技術等方面存在技術需求。技術轉移中心結合企業需求,對校內科研團隊進行篩選匹配,發現材料學院張聯齊教授團隊的研發方向與企業需求高度契合,便主動牽線搭橋,推動雙方合作。

  然而,在合作撮合過程中,技術轉移中心發現雙方存在顧慮。畢竟是初次合作,彼此了解不足,而且專利轉化應用存在不確定性。經過技術轉移中心的協調溝通,雙方最終決定採用“先使用后付費”的合作模式。科研團隊先將專利許可給智感公司使用,智感公司依據實際使用效果支付費用。若達到預期效果,智感公司需在合同期滿30日內一次性支付2萬元﹔若未達到,則無需付費。目前,雙方正就合同具體內容展開進一步細化。

  在李彭輝看來,“先使用后付費”模式是成果轉化體系的其中一環,為老師提供了更多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增加了成果轉化的可能性,是一種風險共擔的機制,能有效推動更多成果走向產業化。

  7個項目簽約

  “先使用后付費”全面推廣

  事實上,我市一直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去年,我市高規格出台《關於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鼓勵專利先使用后付費,著力破解成果轉化過程中“不敢轉”“不願轉”“不會轉”的難題。本次推動會更是旨在通過全面推廣“先使用后付費”這一模式,提高成果轉化效率,助力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會上,共有5家高校院所就7個項目與我市企業進行簽約,通過“先使用后付費”方式開展成果轉化,成果涵蓋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多個領域,標志著我市“先使用后付費”模式進入深入實施階段。隨著校企合作從“短期交易”轉向“長期共生”,產學研協同進一步加深,高效順暢的成果轉化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我市科技產業創新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企業“敢想敢干”,保險行業也在“先使用后付費”領域積極探索實踐。

  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機構部主管路瑤介紹,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於去年8月承擔了京津冀首單專利實施失敗費用損失保險。該保險主要面向開展專利實施的企業、高校等科技主體,旨在保障其在專利實施過程中,因出現與預期不符的結果、未達到預期成果而產生的前端成本損失。

  “‘先使用后付費’模式,能讓企業‘零門檻’使用科技成果,引導企業積極投入成果轉化﹔同時,促使高校院所和企業將工作重心從事前的猶豫顧慮,轉移到事中的協同配合和事后的收益分成上,讓雙方都能從成果轉化中實現收益。”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有關負責人說。(記者 胡萌偉)

(責編:崔新耀、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