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道的民生答卷

清晨六點,天津市濱海新區寨上街道網格員楊會娟的腳步聲驚醒了小區裡的第一縷晨曦。她輕叩獨居老人陳桂芳的家門,藥箱裡的降壓藥按日期分裝在透明格子裡。
“陳姨,下周氣溫變化大,有事幫忙您說話!”這樣的溫情場景,在渤海灣畔的街巷中已成日常。濱海新區寨上街道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用“四度協同”的創新機制,讓救助服務從紙面政策化作浸潤人心的溫暖,在渤海之濱譜寫出新時代民生保障的動人樂章。
黨建引領:密織經緯裡的民生溫度
在朝陽花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委會主任馮國娟用筆在156個“微網格”的“民生賬本”上落下紅色標記。
這抹“黨旗紅”,如同跳動的初心。“30戶一‘微格’,黨員當‘哨兵’,絕不讓一個家庭掉隊。”馮國娟的話語鏗鏘有力。
在寨上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的社會救助電腦終端,紅橙黃綠四色標記如交響樂譜般躍動:紅色標注急難家庭,橙色預警邊緣群體,黃色關注特殊需求,綠色標記穩定幫扶對象,四種顏色織就了一張全天候感知民生冷暖的關愛網絡。
近年來,寨上街道逐步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以朝陽花園社區為例,176名退休黨員、216名志願者化身“民情哨兵”,通過“兩天一敲門、一周一記錄”的常態化走訪,動態捕捉困難家庭152戶,為37名孤寡老人建立“全生命周期關愛檔案”。
獨居老人王大爺感慨地說:“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服務送上門,這就是新時代的溫度!”
2024年以來,“微網格”累計開展入戶服務1.2萬次,解決助浴、助醫等“關鍵小事”800余件,服務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
老人享受理發、剪指甲服務。受訪者供圖
寨上街道辦事處主任宗煥明說:“當救助服務精准到每扇門窗后的冷暖,基層治理就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質變。”網格雖小,卻能兜住千家萬戶的急難愁盼﹔黨徽雖輕,卻承載著“人民至上”的千鈞承諾。
“520”工作法:解憂方程式裡的民生密碼
社會救助站的檔案室裡,一位4歲白血病患兒的病歷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寨上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王宏偉的辦公桌上,“五步流程圖”被翻得卷了邊。幾年前,這個單親家庭的醫療費缺口,揪著整個科室的心。
通過“望(觀察狀態)——聞(核實信息)——問(傾聽訴求)——切(制定方案)——斷(精准施策)”的標准化流程,街道啟動“內外雙環聯動”機制:對內打通民政、醫保等多部門的數據壁壘,對外引入慈善基金會等20余家社會力量。
當第72小時后的夕陽染紅窗櫺,5萬元救命錢匯入醫院賬戶。“孩子有救了!”患兒母親的淚水裡綻開希望之花。
患兒母親為寨上街道工作人員送錦旗。受訪者供圖
“520”工作法在寨上街道實踐中淬煉成破解復雜民生難題的“金鑰匙”:5步標准化流程如同中醫“望聞問切”的現代化表達,構建起“政策找人”的立體網絡。2024年,該機制累計辦理低保58戶,實施臨時救助64次,群眾滿意率持續保持100%。寨上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會勝說:“救助工作不是冷冰冰的公文往來,而是帶著體溫的政策傳遞。我們要讓每個環節都閃耀人文關懷的光芒。”
社會共治:愛心矩陣中的民生交響
午后,社區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氤氳著茉莉精油的芬芳,87歲失能老人李奶奶,正在享受每月一次的“尊嚴沐浴”。
護工小張輕聲哼著《茉莉花》,將水溫精確控制在39℃。“比親閨女還細心!”老人眼眶濕潤。
這項暖心服務源自寨上街道與社會組織共建的“銀齡康護”項目,專業團隊研發的“五感療愈法”已讓200余名老人重拾生活尊嚴。該項目榮獲濱海新區社會組織為民服務項目大賽銅獎,成為政企協同的典范之作。
截至目前,政府主導的“民生保障網”與轄區愛心企業共同編織成“立體救助矩陣”,累計募集善款40余萬元,幫助轄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1700余戶群眾。
在寨上街道,投身社會救助的不隻有政府,更有廣大愛心人士和熱心公益的社會各階層。
黨的十八大以來,扎根寨上的企業家們一次次慷慨解囊,用捐資捐物幫助困難兒童重新走入課堂,幫助無數個失獨老人過上了“家有兒女”的幸福晚年,也幫助無數個失業家庭重拾信心,找到人生價值。走過尋常巷陌,每一盞燈火背后都是愛的涌動。
寨上街道工作人員陪伴老年人和兒童做燈籠。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寨上街道用“黨建引領+機制創新+社會協同”的三重奏,將中央“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要求化作1500次入戶走訪、311份低保檔案、52場心理疏導的具體實踐。
當晨光再次照亮社區“老人家”食堂升騰的煙火氣,照見困境兒童書包裡的新課本,照進殘疾創業者明亮的櫥窗,這片土地上的每扇門窗都在訴說:最溫暖的民生答卷,永遠寫就在群眾舒展的眉頭和會心的微笑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