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科技創新 跑出加速度(解碼·兩會熱詞怎麼看)

2025年03月25日09: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創新 跑出加速度(解碼·兩會熱詞怎麼看)

圖①: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待發射的藍箭航天火箭。

浙江省嘉興港區供圖

圖②:廣州市花都區,搭載著中雷電科微型邊坡監測相控陣雷達的無人機在巡檢路面。

陸 穎攝

圖③:李德茂研究員(右)在與團隊成員觀察菌絲蛋白菌落。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供圖

圖④: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局部。

本報記者 徐 靖攝

圖⑤:具身智能示意圖。

影像中國

圖⑥:6G創意圖片。

影像中國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科技創新,如何挺立前沿?產業創新,怎麼跑出加速度?創新鏈和產業鏈,怎樣無縫對接?我們選取了6個兩會科技熱詞,深入科創一線,聆聽創新故事,從中見証我國科技創新的堅定步伐,探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未來發展。

——編 者

商業航天,是通過市場化機制運作,以獲取商業利潤為首要目標的航天活動。2015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出台,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推動其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

商業航天 民企期待騰飛

本報記者 竇 皓

成立於2015年的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是中國最早一批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目前,藍箭能自主研發、獨立設計和制造火箭,是一家囊括設計、工藝、制造、測試、發射等完整鏈條的商業運載火箭企業。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由數千個零部件組成,結構復雜。從立項到試車再到最終裝機,發動機系統的生產周期需要四五年。

在浙江省嘉興港區,藍箭嘉興火箭制造基地總裝測發負責人汪志堅介紹,2017年,藍箭在浙江湖州建設火箭發動機的制造基地和商用火箭發動機熱試車台﹔2021年,藍箭在嘉興建成火箭總裝基地。

2024年11月27日,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一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該火箭使用液氧甲烷推進劑,由藍箭自主研制,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已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

完成商業化,降低成本很重要。在箭體方面,要實現可重復使用火箭的目標,需要攻關新的材料和結構。如今,藍箭自研的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火箭,已經完成多項技術驗証。汪志堅說,技術發展無捷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實現目標。

低空經濟是依托低空飛行活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形態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和綜合服務四個方面。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代表性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出行、物流配送、農業植保等領域。

低空經濟 “飛入”千行百業

本報記者 程遠州

廣東廣州,一架搭載微型合成孔徑成像雷達(SAR)的無人機起飛,開始沿著高速公路掃描監測。

“我們在無人機、巡邏車和重點路面部署了SAR,對公路邊坡進行空天地一體化監測,一旦發現岩土位移超過安全閾值,智能預警平台就會自動報警。”廣州中雷電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甘星洋介紹,相比傳統雷達,SAR有掃描速度快、分辨率和探測精度高等優勢。

市場應用尚屬空白時,甘星洋就已帶領團隊研發輕量化、低成本的相控陣SAR。甘星洋首先瞄上的是相控陣天氣雷達,但大功率天線技術難以突破,需要研發“X波段雙偏振波導縫隙天線”,沒有確切的生產標准。“我帶著設計師、工藝師住進車間,一點點地摸索、試驗。”甘星洋說。

靠著破釜沉舟的拼勁,2022年底,中雷電科相繼生產出船載、車載、無人機載等多款相控陣雷達系統。其中,搭載在無人機上的SAR隻有2千克重,成本也大大降低。

去年10月,廣東發布低空經濟應用場景需求清單,低空監測位列其中。

深圳北站,國內首個“低空+軌道”空鐵聯運項目落地應用,旅客下了高鐵就能打“飛的”﹔廣州黃埔區,裝載“AI大腦”的農業無人機大大提高播種效率……低空經濟正加速“飛入”千行百業。

生物制造,是以生物質或者二氧化碳等為原料,利用生物體機能生產人類所需要的食品、藥品、化學品、材料、能源等產品的先進生產方式,具有原料可再生、生產過程清潔高效等特點,被稱為工業可持續發展最有希望的技術。

微生物蛋白 “跑”上生產線

本報記者 李家鼎

實驗室裡的微生物,怎樣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這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德茂和團隊成員研究的課題。這幾年,人們對優質蛋白的需求越來越高。“通過動植物獲取蛋白,成本高、轉化效率低。”李德茂說。

8年前,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提出“向微生物要蛋白”的設想。微生物蛋白是以葡萄糖、澱粉等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發酵方式生產的蛋白。在發酵過程中,細胞猶如一個微型工廠,微生物則是“活體機器”,在精准設計的生物程序下完成復雜合成任務。經過微生物菌種選育優化、發酵生產、食品化加工等環節,微生物能“化身”蛋白粉、蛋白肉、蛋白能量棒等產品,生產效率是植物的500倍、動物的2000倍。

如何快速將科技成果推向生產線?

2019年,科技部批復支持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建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促進合成生物科技成果產業化。在創新中心的支持下,產業化之路越跑越順。李德茂團隊與天津瑞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技術許可合同,目前,企業已開展1.5萬噸級生產線的建設。

“進展超過預期。”李德茂說,預計最快明年就能投產。截至目前,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累計與企業建立450余項深度合作,合同交易額超26億元。

量子科技,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科學進展之一。進入21世紀,量子科技革命迎來第二次浪潮,催生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技術,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人類獲取、處理和傳輸信息的方式和能力。

量子計算機 在應用中“進化”

本報記者 徐 靖

在安徽合肥本源量子計算機組裝與測試實驗室,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正在平穩運行。

“相比經典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快。”“本源悟空”量子計算機研制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說,“量子計算機通過量子疊加和並行計算特性,可以將指數級增長的計算需求壓縮到可控范圍內。在處理相同規模的問題時,量子計算機所需的計算資源可能僅為經典計算機的1‰甚至更少。”

2024年初,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並向全球用戶開放使用。從助力疾病診斷到向金融機構提供算力服務,它正在越來越多應用場景中“大顯身手”。去年10月,依托“本源悟空”,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量子計算流體動力學仿真。

“這些是‘本源悟空’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邁出的一小步。”郭國平說。目前,“本源悟空”已經商業化部署到算力、教育等多個領域,與10多家超算中心,60多所高校,300多家金融、航空、航天、電力等領域單位、企業進行了100多個量子計算示范應用。

具身智能是指具有身體的智能,包括能夠幫助決策的機器大腦,能夠快速進行反應的肢體,其核心在於實體設備與智能決策的深度融合。區別於僅依賴計算的“離身智能”,具身智能設備既能通過傳感器感知物理世界,又能借助大模型理解任務、自主決策並執行。

具身智能 不斷更新迭代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實驗室裡,一個手持艾柱的機器人正在“患者”模型的背部進行艾灸治療,順著“患者”的穴位經絡,機械臂緩緩移動至指定穴位,精准施灸。

這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所在團隊研發的艾灸機器人,它可以按照醫生的方案為患者進行精確穩定的艾灸治療。“具身智能,就是把智能算法和機器人系統結合在一起,讓機器人更‘聰明’。”趙曉光介紹,這樣的機器人不僅能夠適應外部環境變化,還能根據變化來決策自己該如何完成任務。

最近,趙曉光團隊歷時4年研發的面向地震救援的多機器人融合項目也完成了測試。與傳統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強調物理身體、環境感知與反饋的重要性,並通過它們實現與外部世界的交互。“目前,我們團隊主要通過給機器人安裝攝像頭,讓它擁有‘眼睛’,以視覺的方法判斷環境。”趙曉光介紹,機器人還可以通過激光雷達測量周邊的環境,從而更精准地到達目標。

近年來,我國具身智能進入大眾視野,收獲了不少關注。“具身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與環境的反復交互,具身智能可以不斷更新迭代,不斷向通用人工智能邁進。”趙曉光說。

6G是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相較於5G,6G具備更高速率、更低時延、更廣的連接密度,還能實現通信與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通過衛星網絡等多元化接入方式,6G還將構建全球覆蓋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預計2030年左右,6G將進入商用階段。

6G 未來技術塑造未來

本報記者 谷業凱

當前,全球6G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6G是什麼、用來干什麼、採用什麼技術來實現,尚未形成共識。按照傳統信息論,提升通信能力主要靠“堆疊資源”,尤其依賴器件和工藝的升級,代價則是網絡復雜度的極速攀升。1G到5G發展都沿用這一理論,一些國家6G研發也未跳出“堆疊式創新”的路徑。

去年7月,我國建成了全球首個面向6G的通信與智能融合的外場試驗網,在4G、5G的基礎通信鏈路上,通過模分多址的創新技術將網絡基礎性能指標提升了10倍,初步“模擬”出6G實現通信與智能融合后的能力。這項成果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帶領團隊完成的。

“延長線發展”還是“換道引領”?張平有自己的思考:“新一代通信技術需探索新路徑,要從‘堆疊式創新’邁向‘顛覆性創新’。”

“我們以語義通信為抓手,實現通信與人工智能的融合。這樣,6G不再需要超多的天線數目、大功率消耗、寬頻譜佔用,用4G、5G的資源就可以實現6G的需求。”張平解釋。

面向6G的智能通信融合外場試驗網不僅是一項重磅成果,張平更為看重的,是搭建起開放、共享、融合的一體化真實試驗驗証環境,形成貫通理論、技術、標准和應用的全產業鏈創新。

《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5日 第 13 版)

(責編:韓昱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