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聰明又貼心” 還需分幾步?

今年,隨著人工智能國產大語言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走紅、機器人登上春晚跳起秧歌,一系列人工智能產品掀起了全社會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和討論,人工智能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記者近日走訪我市一些人工智能產品專賣店發現,從智能陪伴玩具到智能家居產品,AI應用無處不在。然而,便捷之外也暴露出情感缺失、操作復雜等現實困境。人工智能要真正“走進千家萬戶”,仍需跨越不少使用門檻與體驗挑戰。
AI能陪娃但“智能”不能代替情感
據《2024中國人工智能教育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兒童智能硬件市場年增長率達35%。記者在我市一家大型商場看到,多款面向兒童的人工智能產品受到家長的青睞。這些智能產品覆蓋陪伴機器人、智能早教機、智能學習機等多個細分領域,功能涵蓋習慣養成、智能陪伴、學習、娛樂等。正在選購一款人工智能早教機的蘇女士告訴記者,孩子現在2歲,正值語言爆發期。記者看到,在店員的演示下,早教機除了基礎的聽音樂、講故事、聽英語之外,還可以和兒童進行語音互動,針對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像一部百科全書。此外,早教機還可以錄入家長的語音,實現“媽媽的聲音講故事”,嘗試用技術模擬情感陪伴。而在一個兒童學習機專賣店,記者看到,學習機可以語音交互對話解釋知識點,甚至可以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監測學習狀態並在孩子分心時進行提示。店員表示,現在的一些學習機除了教育功能、娛樂陪伴外,開始更多地融入情感陪伴功能,通過模擬人類情感和行為,與兒童進行情感交互。
部分家長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人工智能產品可以幫助家長“帶娃育兒”,還可以教孩子很多知識,“但是‘機器人’再智能,也始終無法替代人類情感。”一位家長坦言。
中科院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郭雅杰指出,情感認知是“具身化”的過程,必須通過真實的身體互動和情感共鳴來實現,這是當前技術無法突破的生物性壁壘。“10歲的男孩沉迷人工智能繪畫軟件,能精准復刻梵高名作,卻在父母詢問周末安排時低頭刷屏沉默﹔8歲女孩熟練調用ChatGPT(一款聊天機器人程序)解答數學題,卻對著生日蛋糕許願‘希望媽媽多陪我玩’。”她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作為輔助工具,但情感陪伴必須建立在真實的人際關系中。
操作復雜用戶友好性不足
70歲的王女士近日在外地旅游時入住智能酒店,結果“智能”成了她的“困擾源”。“酒店是孩子幫忙訂的,房間內的燈、窗帘、空調、電視、音響等設備全都要用語音操控,看了半天使用說明書也沒把電視打開,后來叫服務員幫忙才打開電視。第二天早上更尷尬,智能系統在6點多就發出了語音提示,音響久久關不上,隻能又叫來了服務員幫忙操作。本來是為了方便,結果卻給人增加了麻煩。”王女士無奈地說。
記者隨機採訪了我市幾家大中型酒店,稍高端一些的酒店都安裝了智能家居系統,從智能門鎖到語音助手,從自動調節燈光到個性化服務,確實給客人帶來了便利。但由於搭載的智能平台不同,不同智能設備缺乏統一的技術標准,導致用戶體驗並不是很好。比如不同的酒店,使用不同的智能系統,操作指令就不同。記者在一家搭載小度智能系統的快捷酒店體驗中發現,需要在使用智能系統時呼喚“小度小度”,而搭載其他智能系統的酒店,呼喚方式就變了,不少用戶面臨“每換一家酒店就要重學一次”的困境,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如何操作。這種不友好的設計反而降低了便利性。
人工智能產品與用戶需求要“雙向奔赴”
“目前很多AI產品,大部分還處於傳統自動化+簡單算法層面,AI屬性並不明顯。”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鄧三鵬指出,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全模態”“大模型”。他認為,AI發展,不能僅靠技術驅動,更需要回應用戶需求,實現“雙向奔赴”。產業規范要像“紅綠燈”明確邊界,設計要像“開關”簡單順手,才能讓人工智能既安全又貼心。人工智能要真正“聰明又貼心”,不僅要優化交互體驗,更要簡化操作流程、強化隱私保護、統一技術標准。隻有打通“最后一公裡”,才能讓更多人享受到智能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溫度。(記者 庄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