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綠肺”再升級 寧河區水環境治理顯成效
“清波”灌濕地 候鳥循水來

眼下,大批候鳥北歸之時,都會途經七裡海濕地停歇。據悉,七裡海濕地的水域面積已增至3.5萬畝,鳥類種類增至258種,寧河區境內河渠縱橫水域與綠野交織構成了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這背后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舉措,讓寧河區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不讓濕地“喊渴”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東方白鸛、天鵝等十余種候鳥陸續從南方飛抵七裡海濕地,遠遠望去,大批游禽停留在七裡海濕地水面上,隨著水浪不斷搖曳,在一旁,個頭巨大的游禽則三三兩兩地站立在淺灘上。據介紹,預計到4月份,七裡海過境鳥類將達到25萬隻。
七裡海濕地成為鳥類遷徙途中重要的加油站和棲息地,除了具備溫和的氣候、豐富的餌料以及大面積的植被,其中必須具備的就是擁有豐富的水資源。近年來,寧河區通過實施七裡海濕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千方百計擴大水源、疏通水系,堆建改造鳥島20余處,恢復淺灘1.5萬畝,濕地年補水量超過8000萬方、水域覆蓋面積增長50%以上,水質已由Ⅴ類提升至近Ⅳ類,實現出境水質優於入境水質,濕地6.84萬畝核心區水面得到了集中保護管理。
調水補水工作為蘆葦等野生植物生長及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七裡海濕地的水域面積已增至3.5萬畝,重拾濕地水韻,鳥類種類增至258種,162種野生植物,成為名副其實的“京津綠肺”和“天然氧吧”。
河長制“上崗”守護水資源
寧河區水域面積較大,一級河道有5條、二級河道12條、溝渠1700多條,是典型的“水鄉”。然而,在城鄉建設的進程中,違章建筑和污水直排等問題一度侵佔水域,破壞了區域的水環境,給基層水域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為破解這一難題,寧河區讓每條河道都有“河長”,區、鎮、村三級河長成為守護水域的關鍵力量,同時發動民間力量,組成民間河長隊伍。他們形成龐大的“護河使者”,一年四季,頻繁穿梭在河道兩岸。
據了解,2024年,寧河區各級河長巡河次數累計達8萬余次,解決水環境問題756處,在“清河湖”專項行動中,共完成摸排、整治問題484項,累計打撈、清理垃圾248噸,有效提升水面及河岸周邊環境。
斷面“美顏” 排口“淨化”
在生態保護領域,斷面水質直接關系到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河流斷面巡查工作對於守護河流生態健康、保障人民群眾用水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4年,為確保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寧河區生態環境局對江窪口、於家嶺大橋、東堤頭閘上斷面等重點區域開展高頻次巡查工作,累計巡查87次。針對上下游可能存在的非法捕撈、種植養殖尾水排放、口門管道非法排污等問題,進行全面細致的溯源排查,不放過任何一個源頭。
與此同時,寧河區將34個入河排污口納入整治范圍,並制訂了詳細的年度目標和整治計劃。截至目前,已順利完成2023年和2024年的年度目標,共計26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水生態環境顯著提升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舉措,讓寧河區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2024年,寧河區永定新河塘漢公路橋斷面、薊運河江窪口斷面和薊運河防潮閘斷面均達到Ⅲ類水標准,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提升至33.3%,創下歷史新高。此外,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成功清零,全區飲用水源地調查評估達標率更是達到了100%。
如今,寧河依托良好的水環境,不僅提升了區域生態品質,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更成為寧河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支撐。未來,寧河區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持續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在生態與發展的良性互動中,描繪著更加絢麗的水鄉新圖景。(記者 張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