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信息

西岸津派非遺研學營——非遺跨界煥活力 津派傳承綻新姿

2025年07月21日13:43 |
小字號

近日,天津西岸非遺體驗館內笑語盈盈、剪刀輕舞,由河西區文旅局、共青團河西區委員會主辦,河西區文化館、河西區融媒體中心承辦的“西岸津派非遺研學營”首期活動在此熱鬧開啟。25名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學生沉浸式體驗“馬氏相聲”與“肖氏剪布技藝”的跨界融合,以“傳統曲藝×傳統技藝”的跨界雙體驗創新形式,在“說學逗唱”與“刀剪生花”的碰撞中,觸摸津派文化的鮮活脈動。

活動開始前,“馬氏相聲”傳承人郝夢春與“肖氏剪布技藝”傳承人孫肖煒早早來到體驗館,懷揣著對彼此技藝的好奇與尊重,決定先行“換位”,體驗對方守護的非遺瑰寶,隻為將最鮮活的感悟融入后續教學。孫肖煒身著素雅旗袍,嘗試捕捉相聲藝術的節奏與神韻﹔郝夢春則全神貫注,探索肖氏剪布的精巧紋路,認真的姿態盡顯相聲演員的熱忱。這一靜一動、一巧一諧的互換,是傳承人間跨越門類的致意,更是青春思維對非遺未來的熱忱探索。互動中,孫肖煒向郝夢春贈送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以“馬氏相聲”為主題的剪布環保袋。這款由他精心創作的袋子,不僅融入了精巧的剪布工藝,更藏著一份特別的心意:願郝夢春的每一個包袱都能響亮出彩。郝夢春則即興、創作了一段融入剪布元素的相聲包袱,在二人歡聲笑語、互學互鑒中,非遺技藝的互助與接力精神悄然傳遞。

活動開始,學生們在傳承人的帶領下開啟沉浸式體驗。先體驗“馬氏相聲”的學生,在郝夢春的指導下,學習了相聲語言基本功,掌握了繞口令技巧以及學習了相聲作品選段台詞節奏把控,更將學到的經典包袱記在心中。帶著這份感悟,他們轉場至“肖氏剪布技藝”體驗,在孫肖煒的指導示范下,大家以天津直轄市地圖形狀為基底,以扇面為載體,以相聲裡的“包袱”轉化為剪布紋樣為創作素材,剪出有“說學逗唱”、“逗你玩”等相聲元素的剪布作品。“學完相聲再剪布,才發現‘包袱’能變成看得見的圖案,太奇妙了!”一位學生舉著自己剪布作品感嘆道。相聲的語言魅力化作了剪布的視覺符號,兩個非遺項目在作品中深度融合,實現“曲藝為魂、剪布為形”的跨界聯動。同學們也在說學逗唱中感受地道的天津幽默,在津派剪布中探尋人間煙火密碼。

據了解,為策劃好首期研學營,郝夢春、孫肖煒兩位青年傳承人多次與河西區文化館非遺部、河西區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圍坐交流,從課程設計到體驗流程,從文化內涵挖掘到傳播形式創新,不同領域的思維碰撞,最終確定通過“內容同題、技藝互鑒”的模式,打造“聽學相聲—創作紋樣—剪布呈現”的沉浸式非遺碰撞現場,打破非遺傳承的邊界,呈現非遺的更多可能。兩位青年傳承人紛紛表示,作為青年傳承人,要以年輕的視角,用時代的語言,懷揣對傳統技藝的感悟,對非遺的熱愛,對藝術的真情實感,展現非遺煥新的青春故事。

此次活動旨在通過非遺項目之間的跨界合作,以不同方式詮釋“融入當下生活 非遺正青春”的生動內涵。推動青年傳承人從“傳統手藝人”成長為“創新表達者”、“破圈者”。同時,引導青年學子對傳統文化從關注到參與,從認知到認同再到共鳴,從“看熱鬧”到“學門道”,真正去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助力非遺從少數人傳承邁向全民共享。未來,河西區將持續推動更多非遺項目跨界合作,讓非遺以創新表達,成為打開津派文化的“立體說明書”,讓津派文化在青春接力中薪火相傳,成為“城市名片”,讓更多人走進天津、了解天津、愛上天津。

來源:天津市河西區文化館

(責編:唐心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