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館暑期活動新視野 零門檻美育激活公共文化空間

今年暑期,博物館、圖書館熱潮持續升溫,文化館也以全新姿態走進年輕人的視野。從最初的“中老年陣地”到如今的“青春打卡地”,青少年對文化館認知的轉變,折射出公共文化空間的創新活力。記者近日走訪我市多家區級文化館發現,這些曾被視為“中老年活動中心”的場所,正通過零門檻的美育實踐,譜寫公共文化服務的青春篇章。
暑期美育潤童夢
河西區文化館三樓教室傳出此起彼伏的童聲誦讀。“小主播實戰體驗課”上,指導老師胡靜悅以相聲貫口《夸家鄉》開啟課程,孩子們從“八百標兵奔北坡”開始練習,到“四是四,十是十”的進階訓練。最初不少學生發音含糊,經過反復糾正,逐漸能做到吐字清晰、節奏穩定。當第一個完整段落被流暢說出時,幾個孩子不約而同鼓起掌來。該課程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碰撞,為青少年搭建展現自我的舞台。
在濱海新區文化館漢沽館區,每周四晚的少兒美術課上,孩子們從線條練習到色彩運用,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創意作品﹔每周三的爵士鼓課程則讓青少年感受節奏的魅力。南開區文化館的公益藝術培訓課程則注重基礎藝術素養的培養,從素描色彩到中國畫,從民謠吉他的啟蒙到少兒聲樂的訓練,覆蓋青少年多元藝術需求。
零門檻美育新陣地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博物館、圖書館與文化館各具特色:博物館以保護歷史文物見長,圖書館以知識傳播為核心,而文化館則聚焦全民美育。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文化館通過暑期公益培訓等零門檻服務,真正實現了公共文化資源的普惠共享。
南開區文化館面向全區未成年人開設暑期公益藝術培訓課程,包括素描色彩、基礎樂理、民謠吉他啟蒙、少兒聲樂、硬筆書法、中國畫等8門藝術課程。河西區文化館則推出少年美育夏令營系列活動。
紅色基因新傳承
在美育實踐中融入紅色基因,是文化館的特色探索。河西區文化館將黨史教育轉化為青少年可感知的體驗——“信仰的力量”紅色主題藏品展暨少年美育夏令營活動,正是這一探索的生動實踐。活動創新採用童趣化講解,用小視角解讀大主題。通過三天專題講解活動,孩子們 用童言童語講述紅色故事,將歷史溫度融入美育實踐,讓信仰的力量如種子般在心中生根發芽。
非遺傳承也是文化館暑期活動的亮點。如何讓非遺從“展櫃”到“生活”?河西區文化館的“小小講解員”培養計劃,讓孩子們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立體打印等現代科技手段,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面塑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張亞杰的現場教學,更是讓非遺技藝浸潤童心,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文化館的青春轉型
文化館的暑期活動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更為全民美育探索了一條青春路徑。河西區文化館副館長劉曉柯表示:“文化館不僅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陣地,更是年輕人的加油站。”通過持續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和惠民演出,文化館正逐步延伸“政策宣傳、知識普及”的傳統功能定位,轉向更注重全民美育的新時代使命。南開區文化館的公益藝術培訓、河西區文化館的“少年美育夏令營”、濱海新區文化館的創新實踐,共同構成了我市文化館暑期活動的豐富圖景。這些活動不僅讓青少年在藝術熏陶中健康成長,也讓文化館成為他們感知美、創造美的重要平台。
2024年,中國文化館年會發布《讓文化館成為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倡議書,明確“全民美育”目標,為文化館轉型提供政策指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實施、資金與科技投入的雙重賦能,推動文化館從傳統文化宣傳陣地轉型成為全民美育樞紐。如今,文化館通過零門檻公益課程、VR非遺體驗、紅色主題創新等實踐,在青少年美育、非遺傳承、紅色教育等領域持續突破。未來,文化館將深化“美育+”模式,讓公共文化空間真正成為年輕人的“成長加油站”。(記者 高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