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貿易紐帶上的“靜海標簽”

一枚枚拇指大小的膜片化油器,在位於靜海區高新產業園天津斯帝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帝博”)的生產線上流轉,即將乘海船、越山關,抵達印度、巴西、哥倫比亞等國,應用於農業機械與園林設備中。
這些標注著“Stable”(斯帝博)標識的中國零件,正用“小身材”撬動大市場,成為連接中國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經貿紐帶,在國際市場上勾勒出“中國智造”的鮮明軌跡。
走進斯帝博的智能化生產車間,機械臂精准流轉的輕響與數字屏上跳動的生產數據交織成曲。工人們熟練操作著自動化設備,一批包含500件GX35化油器、500套維修包及1萬個小油杯配件的貨物正完成最后質檢——它們將發往印度,用於當地割草機的核心動力適配。
“去年印度客戶首次訂購了6400件,用后反饋‘性能穩定、適配性強’,今年直接復購。”天津斯帝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家剛拿起一件產品介紹,“這些零件耐磨損、不罷工,是客戶最看重的硬指標。”
這份從容的底氣,源自企業15年如一日的技術深耕。作為膜片化油器領域的隱形冠軍,斯帝博科技不僅配備全套國際先進生產與檢測設備,更將全球膜片化油器標杆企業60余年的研發、匹配與生產經驗“消化吸收再創新”,淬煉出獨特的加工、裝配與檢驗流程。
“從材料選擇到工藝標准,每一環都瞄准國際高端。”劉家剛坦言,企業還搭建起智能數字系統,讓“中國智造”更具競爭力。
智能車間裡,搭載機械臂的自動化生產線24小時運轉,精度誤差大幅降低﹔MES(制造執行系統)與ERP(企業資源計劃)深度融合,訂單排產、質量追溯全流程透明可管。
“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劉家剛指著一旁數字屏幕上的實時曲線,“哪道工序有波動?哪個零件的良品率需優化?系統一目了然,我們能精准‘把脈’生產。”
技術的精耕細作,換來市場的“雙向奔赴”。斯帝博的外貿版圖,恰好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需求高度契合——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農業與園林機械市場蓬勃發展,而斯帝博的化油器憑借穩定的性能、強適配性,成為這些領域的“剛需配件”。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企業外貿銷量達5.02萬件,同比增長63%。產品已遠銷巴西、泰國、哥倫比亞等多國,在不同氣候、海拔、作業場景中驗証著“中國品質”。
隨著上合組織峰會即將在天津啟幕,區域經貿合作的浪潮正奔涌而來。“這不僅是天津的機遇,更是‘有技術、有產品’制造企業的舞台。”劉家剛指著車間另一側新投產的航模無人機生產線介紹,“我們剛完成樣品測試,性能完全達標——這是瞄准上合組織成員國新興市場的‘新賽道’。”
劉家剛口中的“新舞台”,遠不止於現有產品。“我們會緊抓峰會機遇,深耕印度、巴基斯坦等核心市場,探索與更多上合伙伴的技術研發協同、供應鏈聯動。”劉家剛語氣堅定,“未來,我們要讓‘Stable’不僅成為國際高端市場的‘中國標簽’,更成為全球膜片化油器領域的‘技術標杆’。”
從一間10幾人的小廠,到年出口超5萬件的行業標杆﹔從替國際品牌代工,到“Stable”被海外客戶主動“點名”採購,斯帝博的故事,是中國制造從“量”到“質”躍升的縮影。當“中國智造”扎根實業、深耕技術,再小的零件,也能成為撬動全球市場的支點,再平凡的“中國智造”,也能在世界舞台上閃閃發光。
來源:天津市靜海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