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行進中國丨不鏽鋼竟能折成“紙飛機”?

人民網“行進中國”天津調研採訪團
2025年08月08日09:10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在新天鋼旗下公司天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帶材制造部,記者面前擺著幾張普通A4紙大小、狀似錫紙的“手撕鋼”。

用於折疊紙飛機的“手撕鋼”。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來,戴上手套,摸邊兒上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它像刀片一樣鋒利,會割傷手指。”在帶材制造部部長陳俊哲的提示下,記者戴好手套,開始小心翼翼地疊飛機。“手撕鋼”雖然比A4紙薄很多,但在折疊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鋼材的韌性,需要用力來回刮按幾次,才能將其折疊平整。

隨后,記者用“手撕鋼紙飛機”和普通紙飛機進行了同步“試飛”比賽。令人意外的是,比紙硬得多、重得多的“手撕鋼飛機”,不僅飛起來跟紙飛機一樣輕盈平穩,飛行距離甚至超越了紙飛機。

“手撕鋼”,學名叫不鏽鋼箔材,因徒手即可撕裂而得名。記者用的這片“手撕鋼”,生產品質已經達到了“繆級”,其厚度僅30“繆”。

“繆級”到底有多精密?在精度計量中,對質量的把控,往往要精確到千分之一毫米的微米級(μm),“μm”的中文發音就是“繆”。30“繆”相當於0.03毫米,這是什麼概念?它大約是普通A4紙厚度的四分之一。

這“薄如蟬翼、韌勝黃金”的“手撕鋼”,堪稱鋼鐵行業皇冠上的明珠,可承受20萬次折疊不變形,是電子產品、新能源電池外殼、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剛需”材料。

事實上,0.03毫米還不是天材科技最薄的“手撕鋼”,當前最小厚度已達到0.02毫米。別看這0.01毫米看上去“不起眼”,為了突破它,天材科技用了4年的時間。

天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帶材制造部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靖攝

2020年,天材科技開始涉足“手撕鋼”的研發與生產。據陳俊哲介紹,在生產過程中,手撕鋼要經過“四軋三退”,也就是每軋制一次,就退火一次。

“就算把設備調好,工藝研究出來,后面還需要很長的過程去不斷測試,避免因為各種因素引起的皺褶,導致產品不合格。”陳俊哲表示,速度、溫度控制稍有差池,鋼片就可能起筋、打褶。因此厚度減少僅僅0.01毫米,就用了4年的時間。從最初滿足市場需求的0.3-0.4毫米,到如今主力產品的0.1毫米,直至突破0.02毫米,“手撕鋼”的每一次“瘦身”,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2025年的今天,天材科技正在挑戰更薄的0.015毫米。

不僅“手撕鋼”,薄如蟬翼的過濾網、發絲十分之一粗的鎳鉻合金絲……微距之下,天材科技高精尖不鏽鋼產品的研發碩果累累。

記者在現場看到,單根的鎳鉻合金絲幾乎達到肉眼觀察的極限。記者拔下一根頭發與之對比,發絲清晰可見,而鎳鉻合金絲隻在強光下有明顯反光,勉強可見。

發絲十分之一粗的鎳鉻合金絲。人民網記者 張靖攝

發絲十分之一粗的鎳鉻合金絲。人民網記者 張靖攝

雖然這些超薄產品足以令普通人驚嘆不已,但天材科技真正引以為傲的是應用於發動機制造的高溫合金帶。這種特殊合金材料能在超過1000℃的極端環境下保持穩定性能。而過去,這樣的發動機關鍵戰略材料無論技術還是市場,均被國外企業壟斷。

工作人員用高溫合金帶備料制作的文創產品,可組裝成小飛機。人民網記者 張靖攝

在微米世界“跑馬拉鬆”、解決“卡脖子”難題,持續創新,不斷超越,將“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是高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更是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精密化邁進的縮影。

在採訪的尾聲,記者在大廳裡看到天材科技與眾不同的企訓——“好,很好,非常好,越來越好,一天更比一天好”。這看似簡單的十七個字,詮釋著工匠精神最朴素的模樣。(潘旭海、張靖、張靜淇、崔新耀、孫一凡)

人民網記者 張靖攝

人民網記者 張靖攝

(責編:李丹、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