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 文脈涌海河

盛夏的天津,像一幅被陽光洒滿的鮮活畫卷。渤海灣的海風輕拂過海河兩岸,天津之眼摩天輪把全城風光攬入懷中,濱海親海公園的浪花正和踏浪的游人追逐。古文化街裡,傳承人的指尖流轉著匠心,五大道的洋樓前快門聲此起彼伏……天津這座因河海而生的城市,正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生動實踐,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踏出堅實的腳步。
古今交融繪就城市新貌
夏日的古文化街正在上演熱鬧的民俗派對:泥人張彩塑的小人兒眨著機靈的眼睛,楊柳青年畫的明艷色彩在陽光下跳舞,游客們親手拓印年畫時的笑聲能傳到街角。不遠處的五大道,歐式洋樓的雕花廊柱下,飄來煎餅馃子的香氣,快門聲和叫賣聲湊成了獨一無二的城市交響樂。
海河兩岸上演了一場華麗的變身秀:216棟建筑、13座橋梁換上“夜光新裝”,智能控制系統讓“一橋一景”的光影在夜裡跳起華爾茲,歷史的韻味和現代的活力在這裡撞了個滿懷。修復后的梁啟超故居裡,62件新展出的老物件通過數字技術“活”了過來,成了大家觸摸歷史的熱門“打卡點”。
從漕運時代商船的搖櫓聲,到近代工業“百個第一”的轟鳴聲,再到如今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鳴,天津正用文化這支畫筆,在海河波光裡繪出古今交融的新模樣。
文旅科創雙輪驅動增長
文化的魔力讓天津的夏天熱得發燙。2025年端午假期,709.81萬游客涌進天津,同比增長6.3%﹔大家在這兒花了61.50億元,人均866.43元的消費賬單,藏著滿滿的快樂體驗。海河游船“夜游+演藝”的派對夜夜爆滿,游客們在粼粼波光中聽著津味相聲,笑聲順著河水漂出老遠。
文化和科技的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飛騰信息新一代處理器性能提升40%,撐起關鍵領域的“安全傘”﹔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裡,“天河”系列超算像不知疲倦的智慧巨人,為眾多科研團隊提供算力支持,推動著一項項技術突破。
1988年出生的劉秀雲是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團隊研發腦機接口最新技術,可以輔助中風患者重新站立行走。今年,是天津大學成立130年,這所誕生於1895年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循著興學強國的初心使命,去年開設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本科專業,專業聚焦生物與信息融合領域,培養具備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中國培養醫學領域的“未來科學家”。
從非遺文創貨架上的熱銷爆款,到變成產品的科研成果,天津正用文化當紐帶,讓文旅和科創手拉手往前沖,給經濟增長裝上強勁引擎。
文化惠民浸潤百姓生活
平津戰役紀念館裡,沉浸式紅色展覽讓參觀者“穿越”回革命歲月,在歷史場景中感受初心力量﹔天津自然博物館以自然為窗,讓生命演化可知可感,科普展覽觸達百萬市民,讓民眾近距離觸摸自然奧秘,共享科學文化盛宴﹔雙層觀光巴士變身“移動相聲劇場”,游客邊看風景邊聽段子,樂呵得直拍大腿﹔文化場館免費敞開大門,社區活動搞得紅紅火火﹔魯班工坊裡中外學生湊在一起研究榫卯技藝,傳統手藝的魅力讓大家的精神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傍晚的海河親水平台最是熱鬧,廣場舞大媽們的舞步踩著歡快節奏,街頭藝人的薩克斯吹著浪漫旋律,一動一靜間,勾勒出“文化惠民、共享發展”的溫馨畫面。從紅色教育的心靈洗禮,到日常休閑的輕鬆愜意,文化就像貼心的小棉襖,讓市民的幸福感滿滿當當。
開放胸懷連接世界舞台
清晨的古文化街,來自俄羅斯的巴麗娜正跟著傳承人學畫楊柳青年畫,毛筆在宣紙上畫出靈動線條。她笑著說:“240小時免簽政策讓我輕鬆玩轉京津冀,天津的中西混搭風太迷人,我根本不想走!”免簽政策就像把金鑰匙,打開了入境游的大門,京津冀跨城旅游訂單同比增長超80%,天津成了外國朋友“打卡”中國的熱門中轉站。
全球20多個魯班工坊把榫卯技藝等中華智慧傳到世界各地,天津港的巨輪來來往往,即將舉辦的上合峰會,更讓這座城市和世界貼得更近。霍靜虹是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玄孫女,如今在天津體育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院當教師,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霍氏練手拳代表性傳承人。經常有對中國功夫產生興趣的外國學生,找她學習霍家拳。她說,以武會友,中華武術“止戈為武”是永恆的智慧。
8月9日晚,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天津市委宣傳部指導,天津市委網信辦、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人民網、天津市南開區委網信委、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主辦,人民視頻、津雲新媒體承辦的“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即將啟幕。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理念指導下,天津正以“和合共生”的胸懷,昂首挺胸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道路上大步邁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