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看34萬支鋼管的“綠色轉身”

夏日清晨的天津團泊湖畔,王大爺悠閑地騎著自行車遛早,蘆葦隨風搖曳,一群白鷺掠過水面。
“擱幾十年前,這個點都不敢開窗,更別說遛早了。”他指著湖對岸的大邱庄鎮焊管廠區,“瞧那片工廠的屋頂,光伏板亮堂堂的,煙囪早不冒黑煙了。”
80年代的靜海大邱庄,鋼鐵交響樂晝夜轟鳴,大家憑借冷軋帶鋼廠積累的資金“滾雪球”,一個接一個興辦工廠,甚至在全國興起“大邱庄熱”。然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同時,環境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此后的40多年,大邱庄集中治理了以“大氣、水、粉塵”為重點的污染,取締和關閉了一批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一場深入徹底的“綠色革命”日復一日改變了大邱庄的肌理……
作為在大邱庄鋼鐵血脈中搏動的一員,天津市天應泰鋼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應泰”)的綠色轉型中帶著“破繭”的陣痛與決絕。
2021年起,在天應泰“90后”副總經理任家億的建議下,天應泰以“創新鍍鋅帶鋼管行業生產管理模式”為切入點,正式走起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路子。
“面對綠色轉型這個‘硬杠杠’,我們一咬牙,淘汰了近千萬元的設備。取而代之的,是15條自動化、智能化、環保型鍍鋅帶焊管生產線。”與老一輩鋼鐵人相比,任家億對焊管企業的未來有新的構思、新的期待。
任家億與一線員工交流生產進度。人民網 郭維瑾攝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任家億花大價錢購置了布袋除塵器等環保處理設施,它們與生產線相連,24小時不間斷開啟,一旦焊接煙塵濃度超標,就會發出警報,對應的生產機組就會自動停止運行。
“從前,干一天下來,臉上、身上都得挂一層土和鐵鏽,洗好幾遍都洗不干淨﹔現在,來時嘛樣,回去還是嘛樣。”天應泰老師傅朱海軍拍拍穿了一天的工服,黝黑朴實的臉上漾滿笑意。
煙塵沒了、異味少了、噪音小了……環保投入不是負擔,而是新賽道的“門票”。
得益於“綠色工廠”建設,工人們在“煥新”的生產線上,隻需輕點電腦屏幕,生產線就能自動完成大部分生產工序,生產效率提高了30%。在滿產狀態下,天應泰一天能下線34萬支焊管,年產量更是達到百萬噸。
“焊管行業競爭激烈,隻有靠創新來賦能增效。”在整齊碼放的焊管前,任家億還向記者展示了每根焊管的“身份証”,“去年,我們在業內最早實現了‘單管單碼’,掃碼可查原料、生產班組、重量等基礎信息,實現全程質量管控及防偽追溯。”
干淨整潔的車間與整齊碼放的焊管。人民網 郭維瑾攝
從“制造”向“智造”“綠造”轉型的不止天應泰一家。在大邱庄,140家焊管企業中,有15家被評級為引領型企業,這些企業在污染治理、監測監控、環境管理、運輸管理等方面均達到較高標准,成為行業標杆。
爐火變遷,大邱庄的鋼鐵產業,掙脫了“煙囪林立”的舊日景象,映照出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綠色轉型后的大邱庄,焊管年產量約佔全國焊管產量的1/5,全球佔比超過15%,先后被評為“中國鋼管產業集群名鎮”“中國焊管產業基地”。
“未來,大邱庄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方面,充分利用‘兩新’政策,助力新能源貨車替代燃油貨車,力促移動源有效減碳﹔另一方面,支持傳統產業‘走出去’建廠建倉,在本地打造世界總部基地,探索建設零碳園區,助力區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大邱庄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李殊淵堅定地說。(潘旭海、郭維瑾、實習生齊冠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