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當Z世代遇上老手藝:楊柳青年畫的“活態新生”

棕刷蘸墨,覆紙輕壓——一幅年畫在00后女孩手中悄然成型,全程僅用60秒。
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的“玉成號年畫坊”,這場體驗感拉滿的“非遺快閃”,讓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以鮮活姿態走進當代生活。
“別看我操作緊張,我可是‘回頭客’!”21歲的大學生小張舉著剛印好的《同心如意 靈蛇獻瑞》笑道。這幅畫中,兩條由如意、祥雲元素勾勒的“靈蛇”蜿蜒而上,傳統寓意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與她印象中“胖娃娃抱魚”的經典形象大不相同,“這種年畫看起來特別‘潮’”。
張宏介紹《同心如意 靈蛇獻瑞》的創作思路。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攝
“這是我們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博合作的生肖新年畫。”“玉成號年畫坊”第七代傳承人張宏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創作的年畫線條感更強,不僅保留傳統韻味,還貼合現代審美,印刷體驗也更友好。
“楊柳青年畫不應隻局限於‘過年的畫’,更該成為‘生活裡的畫’。”帶著這一想法,張宏在2019年創辦“玉成號年畫坊”,嘗試為古老年畫注入新生命力。
5年來,她既深耕創新,也玩轉跨界:為天津中醫藥大學定制的《光耀人生》,讓人參娃娃手持靈芝、背靠旭日,既保留傳統“娃娃”造型,又融入學校人參地標﹔與清華大學合作的生肖系列、為潮汕客戶定制的《小時遷與黑白蛇》、擺上團拜會餐桌的《點亮幸福》小夜燈……祥雲、如意、蝙蝠等傳統吉祥符號,在她手中化作題材豐富的爆款,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
張宏設計的各類年畫新品。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攝
如今,張宏將重心放在“體驗式傳承”上。比如,年畫坊常設套色印章、拓印、彩繪等體驗項目,吸引市民游客打卡﹔她還定期走進大學課堂,傾囊相授年畫技藝。“楊柳青木版年畫來自民間,隻有懂的人、會的人越多,才能真正傳承發展。”張宏說,這門國家級非遺絕不能隻“擱在博物館裡”。
傍晚時分,最后一批體驗者帶著親手拓印的年畫離去,工作台上《蓮年有余》的墨痕猶鮮。門外,古鎮石板路亮起燈籠,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嬉笑而過,背包上的年畫挂飾輕輕搖曳——這幅生動場景,恰是楊柳青年畫“活態傳承”的縮影。
自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天津市西青區不斷將年畫中的生活場景還原到古鎮:“豬市大街”長廊入口的門神雕像,既顯守護之意,也增強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未來,我們將以楊柳青古鎮為中心,推進國潮小鎮、元寶島建設,結合旅游推出更多研學、體驗活動。”天津市西青區文旅局副局長任震懷表示,要讓這“南桃北柳”中的北方代表藝術,在“體驗式傳承”中持續煥發生命力。(潘旭海、郭維瑾、孫一凡、許維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