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京津綠肺”迎來“生態哨兵”

夏日的七裡海濕地,蘆葦蕩在風中掀起綠浪,燕鷗掠過水面時,翅膀帶起的漣漪與遠處的無人機航跡在藍天下交匯。
七裡海濕地開展“低空+濕地巡檢”項目。人民網記者 陶建攝
濕地旁,一座銀灰色的“鐵盒子”正緩緩開啟——裡面躍出的無人機,正沿著預設航線巡航,鏡頭實時捕捉著天空中的飛鳥、水面下的魚群、蘆葦叢的長勢,數據像水流般匯入后台系統。
“這可不是普通的巡護,是‘天空地’一體監測。”交控智飛科技副總經理陳鶴指著屏幕上的濕地熱力圖,無人機傳回的影像裡,每片蘆葦的高度、水域面積變化都被AI精准標注。
當科技與生態展開這場溫柔的相擁,它們不僅破譯著濕地的呼吸脈動,更在重新定義人與未來的對話維度。
去年6月,七裡海管委會與這家企業合作搭建的這套系統,讓5架無人機成了濕地的“生態哨兵”。
天津市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兆睿算過一筆賬:“過去人力巡邏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一輪工作,如今運用低空巡檢技術巡查一圈隻需20分鐘,連鳥窩的位置都能精准定位,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了‘千裡眼’。”
這份深藏的“智慧”,正靜靜蟄伏於天津未來科技城的實驗室中,等待著喚醒更多可能。
信天智行的創始人丁元沅正在調試一台新無人機,屏幕上的自主飛行系統(AFAS)像“空中大腦”,能讓無人機在出現失聯失效等緊急情況時,避免空中相撞等風險的產生,保障低空飛行安全。“以前研發全靠‘紙上談兵’,試飛空域申請難,核心技術沒法落地。”他指著窗外,產業園周邊300米高的專屬試飛空域裡,幾架測試機正在盤旋,“現在每天能飛20架次,研發周期縮短了一半。”
這片空域,是當地給低空經濟企業的“見面禮”。
圖為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2024年未來科技城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成立后,不少這樣的企業帶著技術入駐,最先解決的就是“能飛、敢飛”的問題。
而當技術落地,場景便成了最好的“試金石”——在現代產業區,生資無人機與極兔物流合作的低空配送航線已常態化運行,無人機載著快遞從園區上空掠過,落在企業樓下的取件點。“上下班順手取快遞,不用繞路去驛站了!”園區員工小劉晃了晃剛收到的包裹,盒子上還印著無人機配送的卡通標識。
從濕地巡護到物流配送,寧河的“低空+”場景正像漣漪般擴散:光伏板清洗無人機沿著太陽能矩陣滑行,長輸管道巡檢機在高壓線下排查隱患,應急救援機帶著救生圈沖向河道,農林植保無人機在田間地頭巡視,社會治理無人機在造甲城的上空觀察著,外牆清洗無人機在小區裡認真工作。
這些多領域場景恰似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低空經濟為傳統產業注入的賦能與改造,另一面是新質生產力的破土而出、蓬勃生長。而這一切的背后,正是產業園裡電機、旋翼、飛控系統等企業交織成的“產業鏈閉環”在默默支撐。
一家無人機旋翼研制企業負責人笑著說:“上午客戶提需求,下午就能在園區裡找到配套零件,從研發樣品到試驗到生產,相對別處快幾個月。”
如今,這片曾以農業、濕地聞名的區域,正以“北方低空經濟實驗港”的姿態,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藍圖上寫下新注腳。
當暮色降臨,七裡海的無人機完成當次巡護,返回“鐵盒子”充電﹔而幾公裡外的產業園裡,工程師們還在調試新機型——明天,它們將載著包裹、數據或希望,繼續在寧河的天空上,劃出屬於高質量發展的軌跡。(潘旭海、許維娜、唐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