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三管” 內外兼修——天津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

勤儉橋旁的月季園。 記者 孫立偉 攝
西青區老舊供熱管網提升改造。 記者 潘立峰 攝
從“繡花針”般的精細管理,到“智慧腦”的科技賦能,再到多元共治的“眾管”格局,天津將改革之刃精准施於城市運行的肌理,優化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體制機制,將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轉化為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探索出超大城市智慧、高效、安全的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一條以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勾勒人民滿意新圖景的實踐路徑,在津沽大地清晰鋪展。
“三管”齊下,焐熱的是民生溫度,破解的是城市難題,凝聚的是共治力量。安全、高效、宜居的超大城市運行圖景中,“顏值”與“氣質”在細微處提升,“面子”與“裡子”在善治中兼得。治理的“溫度”“精度”“廣度”,正化作津城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大城細管 ——
以“繡花功夫”織就民生溫度
城市治理,功夫首在細微處。天津以“繡花功夫”深耕大城細管,聚焦群眾關切的細微之處,以改革之針穿引治理之線——從保障冬日居室溫暖,到守護日常用氣安全。一套權責明晰、運轉高效的治理新機制悄然成型:統分結合、上下貫通,如同精密校准的儀表,實時感知著從市容環境治理到居家服務的細微變化,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裡子”,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今年冬天老人能睡個安穩覺了!”這個夏天,南開區郵電多層小區8號樓居民賈明摸著新換的閥門和清洗一新的暖氣片,臉上寫滿期待。去年供熱季,因家中有患病常年臥床的老人,對室內溫度要求較高,賈明向供熱部門反映了情況。如今,天津能源集團津安熱電有限公司通過“一戶一策”改造方案,擴管徑、改管路,徹底解決了這一“關鍵小事”。
這是天津優化大城細管體制機制、打造精准精細城市治理體系的生動縮影。
今年,天津開展城市供熱“冬病夏治”工程,將5000戶居民點位列入改造計劃。上半年,全市“冬病夏治”工程戶內提升改造完成6884戶,超額完成原計劃的37.68%。超額完成目標的背后,離不開精准施治的“繡花功夫”。市城市管理委供熱處處長、二級巡視員李文彩表示,通過調整管道、更換閥門濾網、更新散熱器、沖洗管道等“微手術”,精准提升居民戶內供熱設施運行水平和末端保障能力,越來越多的家庭告別了供熱煩惱。
精細治理在燃氣安全領域同步推進。這份精細治理,既暖在冬季,也守護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煙火氣”。今年,天津持續推進燃氣舊管網改造,計劃200公裡目標已在上半年完成204公裡,超額完成計劃,打造“不漏氣、不腐蝕、不斷供”的安全屏障。
在推進民生服務精細化的同時,天津著力完善精細化治理體系:完善城市管理法規制度體系,對涉及城市管理的7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以及144個配套制度文件效能進行全面梳理評估的基礎上,修訂海河沿線景觀照明管理辦法、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標准與作業規范等法規文件。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行動,推動市容市貌全面提升,新增停車泊位5000余個,建成開放70個口袋公園,574座供熱站熱源監測實現全覆蓋。
“從一‘暖’到一‘安’,關乎民生無小事。大城細管就是要著眼城市運行的細微之處,在管網、用戶端、源頭和‘一張網’建設上持續發力。”市城市管理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藺金太說。
大城智管 ——
科技賦能打造“城市大腦”
面對超大城市治理的復雜挑戰,天津正用“智慧”破局:打通數據“血脈”,鋪上高速網絡和算力,構建起全市統一的“數據池”和城市運行“智慧大腦”,這套系統讓治理變得“耳聰目明”。從市容管理到交通疏導,從橋梁健康到社區瑣事,智慧力量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通過持續建設,天津這座超大城市的“智慧大腦”正被賦予更強大的感知、判斷與應急能力。
在普濟河道立交橋維修現場,一套由市城市管理委道橋中心和河北工業大學團隊共同研發的智慧工地系統正在大顯身手。通過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控、3D模型動態展示和電子檔案精准記錄三大模塊,施工人員可以隨時調取每片梁體的詳細數據,實時掌握工程進度。“過去查資料要翻箱倒櫃,現在點幾下屏幕就能完成。”市道橋事務中心工程管理科高級工程師於海生邊操作邊介紹,系統不僅能顯示梁長、重量、細部尺寸等多項參數,還能模擬后續施工流程,讓復雜的橋梁維修更加精准高效。
這正是天津以數字化改革賦能城市治理、打造智慧高效大城智管體系的縮影。
天津全面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轉型,重點打造“天津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該平台已整合接入七大城市管理業務系統,構建了涵蓋道橋監管、供熱監管、燃氣安全等九大類核心應用場景。其中,道橋監管系統已在赤峰橋、富民橋、金鋼橋等10座重點橋梁安裝監測設備,實時採集加速度、應變等結構數據﹔供熱系統實現對全市574座供熱站運行數據的全覆蓋實時監測﹔燃氣安全系統監測著全市7000個智能終端設備。
在環衛領域,智能監管系統已接入並實時監控1567處環衛設施和2125部作業車輛信息,通過結合“以克論淨”考核系統,實現道路保潔質量的精准管控。這些智能化應用的背后,是天津新型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全市已建成5G-A(增強版5G)基站300余個,智算規模突破1萬P(約相當於1萬台高性能服務器的算力),為城市管理提供強大算力保障。
“智能化轉型讓城市管理從‘人海戰術’邁向‘一網統管’。”市城市管理委網信辦副主任王克磊告訴記者,“通過數據賦能,我們正在構建更智能、更安全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天津方案’。”
智慧治理的觸角,正從專業領域延伸至城市運行的“神經末梢”。天津著力打造“城市大腦”升級版,推動政務服務全面邁入“指尖時代”——“網上辦”“掌上辦”“碼上辦”成為常態,高頻事項“一次辦結”。全市“一盤棋”的治理格局下,“津治通”一網統管平台如同智慧中樞,貫通全市5900余個社區(村)、2萬余個網格,織就一張感知靈敏、處置高效的數字之網。“熱線+網格”“警格+網格”的雙融合模式高效運轉,支撐2.5萬余名網格員和7000余名區街兩級專業處置人員協同工作,累計辦結民生訴求等事項421萬起,辦結率達95.8%。同時,聚焦便民利企,通過打通117個政務服務辦事堵點、推行跨省通辦和京津冀聯辦等17項效能提升措施,政務服務網上實際辦理率突破90%,智慧津城跑出了便民“加速度”。
大城眾管——
多元共治繪就“同心圓”
大城眾管的核心,在於變“政府包辦”為“多元共治”。天津通過創新參與機制,將市民關切、企業活力、社區智慧深度融入治理全鏈條——不再是單向管理,而是搭建起多元主體“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實踐平台。這種治理模式的深刻轉變,不僅提升了公共事務的響應精度與執行效能,更培育了廣泛的社會認同與持久的家園歸屬感。
走進南開區淦江西裡小區,85歲的孫志林輕撫樓道裡新裝的扶手,笑容舒展:“對我們這些腿腳不便的老人,這扶手就是‘救命稻草’!”這個有著近40年房齡、近770戶居民的老舊小區改造目前進入尾聲,煥然一新的環境讓居民喜上眉梢。
這一蝶變,源於天津實施的城市更新行動及優化大城眾管機制改革——以“一小區一案”改造為核心,撬動居民、社區、政府、企業等“多元共治”。
“以前改造是政府干、居民看,現在大伙兒都搶著出主意。”社區工作人員王歡點開手機裡的“改造溝通微信群”,信息正滾動刷新。此前,一條“希望加裝樓道扶手”的居民建議在群裡引發熱議。“您這建議提得好!方案已有考慮,位置咱們現場定。”工作人員立刻響應。面對施工噪音擾民的擔憂,施工方也迅速承諾:分區域施工,錯開休息時間,把影響降到最低。
這場“群”策“群”力的改造,正是天津健全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推行老舊小區改造的生動實踐。
“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老舊小區,改造必須‘量體裁衣’。”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城市更新處倪雪原介紹,像天拖片區這樣的城市更新項目,內部就精准劃分了4個社區單元,對應11個居委會、22個老舊小區。“我們堅持‘一小區一案’,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各有側重。”她以淦江西裡小區改造為例,“雨污分流、飛線入地是基礎,智慧安防、扶手座椅是完善,社區公園、智慧平台就是提升,每一步都問需於民。”
“眾管”之力,不僅讓老舊小區煥新,更點燃了居民的“家園情懷”。
在淦江西裡小區,像孫志林一樣的居民自發當起了環境“監督員”。這種共治模式正從小區延伸至更廣闊的城市圖景:天拖片區盤活的空置商業將引入城市奧萊新業態,打造“24小時不夜街區”﹔專業物業即將入駐提供長效管理﹔居民、商戶、企業、政府攜手勾勒“15分鐘生活圈”。“過去是政府‘獨角戲’,現在是社會‘大合唱’。”倪雪原說,“全市穩步推進的180個‘一小區一案’改造,就是180個共治共建的生動課堂。”
當萬千居民的“微心願”融入城市更新的“大藍圖”,家園的溫度便真切可感。“家門口變美了,心氣兒也順了!”孫志林朴實話語道出了共治共享的真諦。天津這座超大城市的“顏值”與“氣質”,正在點滴共建中不斷提升。(記者 雷風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